北京青年报
好“糖”、坏“糖”、叫糖的不是糖:晕!
食今不昧 2020-06-27 15:30

甜味是各种味道中最具有号召力的。“甜蜜”甚至早就超越食物,变成了对美好感受的描述。

但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糖对健康的损害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

“减糖”,作为健康饮食的“三减”原则之一,

已经被广为接受。

不过在食品中,许多人被形形色色的“糖”搞得一头雾水。

下面,来梳理一下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糖。

1、不同领域中“糖”的概念

在化学上,“糖”是指含有多个羟基的醛或者酮类物质。

不过这个定义对消费者并不重要。

图/视觉中国

大家关注的,是食品营养中的“糖”。它是指各种单糖和双糖,具有甜味。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而常见的双糖有蔗糖、乳糖和麦芽糖。双糖可以水解成两个单糖,标题蔗糖水解成为一个葡萄糖一个果糖,乳糖水解成为两个半乳糖,麦芽糖水解成为两个葡萄糖。

这些糖是化学意义上的名称,指的可以是一种商品,也可以是一种分子。

还有很多“糖”是商品意义上的名称。比如白砂糖、红糖和冰糖,都是蔗糖的不同商品形式。

2、淀粉、米面和糖的关系

经常有人说“米饭也是糖”。

这个说法不完全错,但很不准确。

米饭和面的主要营养成分都是淀粉。在中学课本中,淀粉是归为“糖类”的。这个“糖类”,更接近于日常生活说的“碳水化合物”,而不是前面说的“糖”。

淀粉是由几百到几十万个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它们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逐渐被切开,最后成为葡萄糖分子,然后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因为这个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进入血液的速度通常就会比直接吃糖慢一些。

糖对健康的危害,“快速吸收导致血糖升高”密切相关。所以,相对于糖,淀粉的消化吸收速度要慢一些,对于血糖也就友好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应该被混同于糖。

不过,淀粉被消化吸收之后,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产生的热量,都跟同等重量的糖是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淀粉跟糖一样”,也说得过去。

葡萄糖是组成淀粉的最小单元,而两个葡萄糖连接而成的双糖就是麦芽糖。在工业上,把淀粉进行水解,得到几个葡萄糖分子的小片段,被称为麦芽糊精。麦芽糊精中通常会有少量的葡萄糖和麦芽糖,但主要是更长一些的葡萄糖分子链,所以没有甜味。

简而言之,葡萄糖和麦芽糖分别是1个和2个葡萄糖分子,有甜味;麦芽糊精是含有更多个葡萄糖分子淀粉小片段,没有甜味。

对于这几种食品原料,消化吸收速度与升糖指数密切相关,从而对于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升糖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升糖指数越高,对健康就越不友好。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升糖指数都很高,在100以上——而大家作为控糖目标的蔗糖,反倒只有65左右。而麦芽糊精的升糖指数跟具体的产品有关,一般在80到100之间,比起葡萄糖和麦芽糖好一些,但其实比蔗糖还要高。淀粉的升糖指数跟具体的淀粉种类,以及它们在食物中的状态关系很大。比如说,同样的大米,煮成粥,就比米饭消化吸收速度快,升糖指数高。实际上,粥的升糖指数,可能达到麦芽糊精的水平,甚至比蔗糖还要高。再比如,同样的面粉,做成面条就比白面包的升糖指数低一些。

同样的烹饪方法,不同的大米升糖指数也可能相差较大。比如糙米,升糖指数就比精米要低;而籼米,升糖指数也比粳米和糯米更低。

3、那些名字里没有糖的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食物的时候会看营养标签和配料表,也会很注意“糖”的存在。

所以,很多食品打出了“无蔗糖”或者“无糖”的卖点。

这些宣称一般并不是撒谎,但可能是玩弄了概念来糊弄你。

其实,对于食品来说,“无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

比如说,一种食品宣称“无蔗糖”,但却用麦芽糖、果糖、果葡糖浆等等,就是个文字游戏而已。

图/视觉中国

有的食品是宣称“无添加糖”,配料表里甚至不出现“糖”字,但是它可以用蜂蜜、浓缩果汁(比如苹果、梨、西瓜、葡萄等,浓缩汁其实都是70%左右的糖浆)之类事实上的糖,或者葡萄干、红枣粉等等高糖食材。

即便是完全真的“无糖”,还有很多产品会加入麦芽糊精去改善口感。你需要知道的是,麦芽糊精对健康的影响,并不比糖好到哪里去。

还有些产品,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入淀粉酶,把淀粉水解成糖,既能获得甜味,在标注上又能完全规避掉“糖”和“麦芽糊精”,其实升糖指数比加蔗糖还要高。

4、那些名字里有糖的非糖

还有一些食物原料的名字里有糖,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糖。

这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低聚XX糖”“聚XX糖”,比如厂家的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聚葡萄糖等等。它们中有一些有一定甜味,有一些没有甜味。共同的特征是都不能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吸收,而只能被肠道菌群利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益生元”。

所以,它们不仅没有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反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有利于总体健康。

另一类是“XX糖醇”,比如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等。它们具有一定的甜味,但只有一部分被人体吸收,能被代谢产生热量的就更少。而且,它们被吸收之后也不升高血糖,所以也基本上不产生糖对健康的不利作用。

【本文是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须经授权,个人账号欢迎转发分享】

本文感谢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松鼠云无心”,了解更多资讯。

编辑/雷若彤

相关阅读
这么抗糖可不行,“糖”有这些好处
马上营养 2025-02-08
无糖月饼、保健月饼,有必要买吗?
马上营养 2023-10-01
“低糖”“无糖”“代糖”,真的不长胖吗?
疾控U健康 2023-08-25
“低糖”“无糖”“代糖”,真的快乐不长胖吗?
疾控U健康 2023-08-24
代糖真的更健康吗?
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2023-07-16
代糖知多少?
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2023-05-07
吃着关东糖过小年!关于“灶糖”,你了解多少?
科普中国 2023-01-15
饮料用代糖,就一定健康吗?
科学辟谣 2022-11-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