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地爆”试验成功半年后,1965年5月14日9时59分10秒,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空爆”试验。新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并能进行空投的国家。
现在,当年的英雄们有的已离开人世,有的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第一飞行员李源一、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信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
高标准要求
1965年春节刚过,距第一次核试验不到4个月,空军首长亲自来到航空兵某团驻地,把首次空投原子弹的任务交给了该团,并确定了正式机组和预备机组。
这次核试验是用光学瞄准投弹,机组成员既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阅,而投弹精度的要求却提高了一倍。平时投普通航空炸弹,投在距靶心200米以内就是优秀,可是投原子弹,这个标准就不行了。试验场区的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和放置了诸如房屋、桥梁、火车、兵器和动物等各种各样的效应物,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破坏力,因而要求把原子弹投到距靶心100米以内,才能保证获得科学准确的数据。
机组全体同志齐心协力,天上飞,地上练,白天投弹,夜晚总结,摸索提高投弹精度的规律。在第一个月训练结束的最后一次飞行中,他们投了三颗训练弹,其中最后一颗落在距靶心35米的地方。大家对指挥部制定的先连续3次把第一颗弹都投在300米以内,进而保证投入200米圈中,最后突击100米大关的训练目标,充满了信心。
遭遇困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戈壁上的季风一反惯例,提前来临,西部高空终日涌动着恶劣的气流。几个飞行日下来,轰炸训练成绩显示图表上的曲线折而向下,又回到了开始起步的位置。一次轰炸训练,正好遇上剧烈的高空气流,而投出的两颗弹偏偏又构造不好,结果落在离靶心2000多米的地方,另一颗干脆找不到在何处。
轰炸训练成绩不断下降,一时间,大家心绪不定,出现了一些混乱。首长及时觉察到了这一情况。该团的副政委于复祥发现问题后立刻找到第一飞行员李源一交换意见,两人很快统一了思想,坚定地表示不撤换正式机组,排除了内外部的压力,马上把军心稳定了下来。
那段时间飞机正要做定期检查工作,空勤机组集中学习了几天,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投弹精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机组内部也更加团结了,经验日益丰富,技术日益成熟,轰炸训练成绩显著提高。
中国首次原子弹空爆实验
正式投弹
5月14日上午,机组终于驾驶飞机带弹起飞了,起飞十几分钟后,6名机组成员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似乎开始把一切都忘记,只是集中全力地操纵着飞机在茫茫云海中穿行,向西,向西……
为了确有把握地投好这颗原子弹,做到万无一失,事先研究确定了投弹程序,飞机要进入记标三次,搜索识别靶标,进行概略瞄准。
第三次进入时,通信员孙兴富发出了“进入投场上空投弹”的请示,地面指挥员成钧副司令员立即予以批准。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于福海利用飞机转弯进入靶标的机会,将一直俯在瞄准具上的上身直了起来,靠在座椅背上,什么也不想,闭上眼睛镇静了一会。
到了轰炸进入点,李源一把飞机交给于福海,并说:“沉着一点,瞄准时间长一点。”于福海接过飞机操纵杆,把瞄准具里的十字标线稳隐地压在靶标中心,并开始做投弹动作,每做一个动作就要口述一遍,机组成员按事先分工对每个动作进行检查落实。
爆炸时间定为10点整。
爆炸前7分钟,于福海报告:“打开投弹总开关。”
爆炸前3分钟,于福海报告:“接通原子弹上电源。”
爆前1分20秒,于福海报告:“打开自动投弹器。”
“打开弹舱!”
9时59分10秒,于福海操纵瞄准具使得观测角和投弹角准确重合,电路接通。原子弹脱钩而出,飞机减轻了重量,突然向上窜了一下。
于福海向外一看,乳白色的原子弹在阳光下亮闪闪地直向靶标落去,他又在瞄准具中观察了10秒钟,十字标线仍然死死压着靶标,丝毫没有偏移。李源一忙问:“怎么样?”于福海很有把握地报告:“没问题,肯定能投进去!”
“立即关上遮光罩!”李源一高兴地命令着,并加大油门,增速到每小时950公里,争取远离原子弹爆炸中心,获得最大安全系数。
他们刚把座舱玻璃上用来防止光辐射伤害眼睛的遮光罩拉闭,一阵耀眼强光闪来,约持续四五秒钟,光焰刚过,于福海实在忍不住,摇开遮光罩飞快地向靶标看了一眼、靶标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仿佛是太阳落在了大家的脚下。隔了片刻,机组的其他同志也难抑惊喜之情,都往下望去。靶标已不见了,机翼下是一片汹涌壮阔的火海,乌黑的浓烟从火海中不断翻滚而出,越聚越多,飞速升腾着。飞机飞离原子弹爆炸中心大约19公里,冲击波赶来,飞机强烈地抖动着,这样持续了六七秒钟,好象它在欢送大家胜利返航。
这是一次非常准确、非常成功的投弹。据地面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时,距靶心只有40米!(来源:《读者报》,作者:叶介甫)
我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投掷者---于福海
于福海1932年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花园乡东里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在生活逼迫下,不得不到本溪煤矿当矿工。
于福海1949年入伍,195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1953年和1956年国庆节,两次驾机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中央领导检阅。1965年5月14日9时59分10秒他按下了投掷按钮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达到了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要求,荣获一等功臣、一级轰炸技术能手的称号,并与战友们一起编写出版了26万字某型轰炸机的《领航员改装教材》、《领航员预习教科书》两部专著。核工业部许多专家称他为国内权威的投掷原子弹专家。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