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决定只用了十几秒,之后的72天,吴文芳在武汉经历了生死考验。
1月24日,除夕,北大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吴文芳上的是夜班。按原计划,她会在第二天出现在家里的团圆饭桌上,但在去高铁站的路上,她看到了国家医疗队驰援湖北的征集令。
只考虑了十几秒,她就给护士长发消息:“我是党员我要去!”然后退票、拉上行李箱回了医院。
当天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提前准备好的行李箱被她装上又打开,如此反复好几次,生怕遗漏了什么。大年初二,经过简短的培训和动员仪式,她就随队出发了。当晚6时许,她作为国家医疗队第一批援鄂队员抵达武汉。
封城后的武汉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街上空无一人,连车都很少见。救治病人刻不容缓,吴文芳成了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援鄂医疗队员之一。
她和同事们被派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刚进隔离病房时,尽管有防护服、口罩、手套的层层防护,她也不敢大口呼吸。戴上护目镜、眼罩,眼前总是容易一片雾水,视线几乎完全被遮挡住。
护士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照顾病人打针吃药,从一日三餐到大小便都要管。有时,吴文芳拎着两个水壶去病房,“在路上都会喘得不行”,必须停下来休息好一会。
由于第一批进“红区”,他们没有多少经验可参考,物资也一度供应不足。刚到武汉的前两周,许多人都睡不好觉,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萦绕着几乎每个人。
病人给了这群年轻医护人员很大的勇气和鼓励。吴文芳清楚地记得,她照护的23床有一个老爷爷,80多岁了,开口的第一句话总是叫人“老师”,最后一句话总是不忘“谢谢”,有时医护人员帮他拿东西,他总说“我自己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对我们的这种敬意,让我们特别感动。”
有一天,吴文芳照常去病房发早餐,一打开门就看到16床的年轻人坐在床尾吃早餐。看到护士进来,赶紧手忙脚乱地抓起一个口罩捂在嘴上,但嘴里的食物还塞得满满当当。画面有些滑稽,但每每想起这一幕,她都眼眶湿润。
还有一个24岁的年轻人,出院后听说康复期病人的血浆能救人,就通过电话、微信不停咨询。在出院后隔离即将期满时,又发来微信:“我在网上看到同济中法医院还在接收转运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但我要去江岸区的医院复查,如果我在那边献血,你们能收到吗,能用得上吗?”
“这样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觉得付出特别值得。”吴文芳说,有了病人的感谢、敬意,医护人员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怕了。
靠着逐渐摸索,援鄂医护人员克服重重障碍,慢慢总结了对危重症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吴文芳也经历了3个病区,在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危重症病人核酸检测结果转阴性,陆续出院,恢复健康。
但新冠肺炎疫情是个狡猾的敌人,病魔来临总是让人措手不及。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血氧饱和度一直不太高,轮班的每个护士都熟悉她的病情,轮流调试呼吸机,还留了尿管。有一天下班后,吴文芳突然听到同事说,这位大家最关心、最挂念的老奶奶突然就没挺过去,临走时眼角还挂着两行泪水。
因为传染病的特殊性,许多病人走得悄无声息。无论是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很少与去世的病人正式道别。
4月4日全国哀悼日,吴文芳和同事们赶回同济医院,那里为逝去的同胞们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默哀仪式。
在武汉的72天,吴文芳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是成长和历练。最有经验的护士长经历过2003年的SARS,“有她在我就不害怕”;最年轻的同事是1997年出生的护士。作为“承上启下”的主管护师,她此前临床经验三年半,她明白“自己应该承担更多”。
白袍为甲战荆楚。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90后,并没有想过个人利益得失。3月11日,吴文芳作为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34名90后党员之一,参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是‘娇滴滴的一代’!我们不怕苦、不怕牺牲,争做共和国的脊梁!”
“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备感温暖,也备受勉励!”党龄将近9年的吴文芳表示,参与抗疫是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青春时光里难得的经历。
1990年出生的吴文芳说,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献身奋斗,是前辈们的成长路径,也是自己这一辈人交出的答卷。90后已不再是长辈眼中的稚嫩少年,年轻一代逐步成长为可以勇担重任的蓬勃力量。
在抗疫一线奋战72天后,迎接吴文芳和同事们的是灿烂的春天。在武汉的最后几天,天气很暖和,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内有很多花都开了。虽然并不认识都是什么花,但吴文芳“光是看到就觉得心情超级好”。
离开武汉的前一天,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援鄂医疗队举办了简捷的欢送仪式。一同奋战的医护人员合影后拥抱在一起,哭得泣不成声。
在去往机场的大巴车上,吴文芳看到在街道上、在马路边,以及住宅楼的阳台上,都挤满了居民,每个人都依依不舍地向他们挥手道别。
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后,武汉解封重启。5月1日,吴文芳看到一条好消息,“5月2日0时起,湖北省一级响应降为二级”。而她,在五四青年节后,也要带着在武汉珍贵的记忆回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始日常工作。
编辑/董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