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Qnews|武大教师“滞留”南极 雪龙号和雪龙2号历时42天接力送回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4-30 22:42

-00微信图片_20190125154503副本.png

近日,武汉大学南极科考队员赵羲因疫情“滞留”南极,被雪龙号和雪龙2号历时42天接力送回国的硬核返程故事引发关注。作为一个武汉人,赵羲在疫情期间却“滞留”在南极,她为家乡焦虑过也祈福过。而在结束了158天的南极考察任务顺利回到武汉后,回首2020年以来的经历,赵羲说:“我错过了与武汉并肩战斗的机会,但是无论是南极的科考还是武汉的战疫成果,都让我更加理解‘合作’的力量。一个人,一座城,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可能都是脆弱的,但是合作能让我们走得更久更远。”

WechatIMG8911.jpeg

来自武大的南极科考队员因疫情“滞留”南极

4月22日,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初次出征南极的“雪龙2”号顺利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赵羲副教授也是随队回国的科考队员之一。从2019年11月20日赵羲乘飞机抵达南极,到2020年4月22日乘船抵达国内,赵羲圆满完成在南极的度夏任务,结束了158天的南极考察。而实际上,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赵羲的这次考察时间比此前的计划延长了两个多月。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武汉大学了解到,赵羲参加的是此次南极科学考察固定翼飞机队的航空调查任务。在考察期间,固定翼飞机队共执行了15架次的科研飞行观测。在这15架次科研飞行观测中,赵羲上机执行了一次,其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地面负责数据处理。固定翼飞机队原计划2月10日乘飞机从澳大利亚凯西站转机回国,但考虑到经停他国的风险,自然资源部决定所有队员乘坐我国科考船回国,不停靠任何国家。

WechatIMG8912.jpeg

但是转乘科考船回国也意味着需要在南极“滞留”两个月左右,对于赵羲来说虽然多出了两个月与南极近距离接触的时间,但是心系武汉疫情的她也多了两个月揪心的日子。赵羲的丈夫和孩子,双方的老人都在武汉居住,且都住在一起,在南极她也非常担心家人和其他在武汉的亲友、学生们。“我们中山站虽然有网络,但是信号不能支持视频,所以日常只能靠打电话和文字聊天。”

赵羲介绍,由于中山站在整个疫情期间都没有新到站的队员,而大家的生活环境又基本是无菌环境,所以日常不需要防疫。不过到了3月,相隔一公里左右的俄罗斯站有了新到站的队员,为了防疫此前经常来中山站串门联谊的俄罗斯科考队员们都得隔离14天后再来拜访。

雪龙号和雪龙2号历时42天接力送科考队回国

在等待了一个月后,赵羲登上了返程的雪龙号。在乘坐雪龙号航行了17天后,她又被安排乘坐雪龙2号25天。作为一个有幸被雪龙号和雪龙2号历时42天接力送回国的南极科考队员,赵羲觉得这一路航行让她大开眼界。 

WechatIMG8910.jpeg

“雪龙号船体更大一些,可以说是我国极地科考功勋船了。而首次投入使用的雪龙2号,设备更新、更齐全、更智能化,生活设施和条件也更好。”而作为一个海冰遥感的研究者,乘坐科考船平稳地穿越海冰区让她也感触颇深。“很惭愧,作为海冰遥感研究者我之前都只是在影像资料上看到过海冰,这次现场看到海冰真的感觉很震撼。”

除了赵羲,此次一同回国的还有180多名考察队员。在国家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支持下,所有考察队员入境前14天每日两次进行体温监测,抵达上海后由海关工作人员登船检疫并进行核酸检测。“因为我们身处南极这片‘净土’,又长期没有与外人往来,所以对于我们入境后不需要在上海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

4月24日,武汉大学派车将她和科考设备点对点接回了学校。而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生曾昭亮,还在继续留守南极中山站,执行越冬任务。“其实我是南极科考的新队员,这次是我的第一次南极之旅,没有想到却如此令人难忘。”赵羲说。

目前已在家进行线上教学 每天锻炼增强抵抗力

如今,赵羲已经回家一周有余,150余天未与家人见面的她格外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日子。赵羲有一个8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在南极时,两个孩子生日期间,赵羲还找到负责气象观测的队员,在探空气球上写下生日祝福以表对孩子们的思念和期盼。回国后,赵羲也常常会拿出在南极拍摄的视频和照片给孩子们讲讲南极的见闻。

WechatIMG8909.jpeg

作为一个获取了南极科考第一手经验和资料的教师,她也开始通过线上网课的方式与学生们分享着这150多天的收获。“我在南极的时候只能远程指导他们的论文,现在回来继续远程指导,很期待和学生们恢复面对面交流的日子。”

赵羲告诉北青报记者,实际上相比于长期在国内生活的人们,良好的防疫措施和增强自身抵抗力对于归国的南极科考队员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在南极我们的生活环境基本是无菌的,连蚊子、苍蝇都没有,甚至我在南极这么久大家连感冒都没有过。所以突然回到普通生活的环境,对于科考队员来说需要格外注意适应。”

为了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赵羲在中山站内一直坚持锻炼身体。“中山站有健身器材,长期驻站的越冬队员还会组织集体锻炼。回来的科考船上也有设备齐全的健身房,因为大家都非常注重锻炼提高免疫力,所以很抢手,常常需要排队。”

回到武汉后,赵羲仍然每天坚持居家锻炼,目前她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还不错。回首2020年以来的经历,赵羲说:“我错过了与武汉并肩战斗的机会,但是无论是南极的工作还是武汉的战疫成果,都让我更加理解‘合作’的力量。一个人,一座城,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可能都是脆弱的,但是合作能让我们走得更久更远。”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卓雅
编辑/董伟
校对/成岗强

相关阅读
全球南极科考动态实时呈现武汉大学 轻触屏幕“跟踪”中国科考队抵昆仑站
武汉晚报 2024-01-03
“雪龙”号抵达南极中山站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1
“雪龙”号抵达南极中山站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1
武汉大学南极科考队员考察历时163天凯旋 我国首次对南极罗斯海潮汐进行长期观测
武汉晚报 2023-04-19
“雪龙2”号出征 开启第39次南极考察
解放日报 2022-10-27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启程开始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之行
中国新闻网 2021-11-05
登临检疫 呵护两艘“雪龙”号回家
新华网 2020-04-23
视点 | “雪龙2”号完成长城站卸货
新华社 2020-02-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