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震后十年,玉树人的生活变成什么样了?
中国新闻网 2020-04-14 16:41

十年前,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

发生7.1级大地震。

江河呜咽、满目疮痍,

将近3000名同胞罹难,24.68万民众流离失所……

十年后,

2020年4月14日,

我们重回玉树,

怀念罹难的同胞,

走访这片“重生”的土地……

十年前,震后玉树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飞阅”新玉树:重整旧山河绿色再出发

十年间,

玉树州实现了4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大电网覆盖;共玉高速建成通车,乡村道路畅通率100%,

不仅城市生活质量提高,持续实施的异地办学计划,让藏乡莘莘学子有机会去往北京、辽宁、四川等地就读,勇敢追梦;

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贫困人口家庭医生“双签约”和履约率均达100%。

实施完成7020户2.8万人的易地搬迁,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9年底的3%。玉树州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如今,玉树的经济总量比震前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倍。 

近年来,玉树积极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近31万人享受到生态红利。玉树市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的公民自觉正在养成。高原有机生态畜牧业、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业,成为玉树经济发展的绿色新“引擎”。

四月的玉树街头,天高云淡,阳光和煦,干净笔直的道路两旁,现代而不失传统的藏式建筑错落有致,身旁不时有快递小哥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

重生的新玉树再不见昔日断壁残垣, 蜕变为三江源头绿色、和谐、幸福的现代化高原新城。

“从前是狭窄的土路、遍地的垃圾,马路上的车不看红绿灯,道路两旁不见一棵树,我们怎么也想不到,重建后的家园这么便捷、有序、整洁。”玉树市民们纷纷表示。

震后的玉树人:从住进一间新房,到找回一个家

尽管新修房屋,拓宽道路,曾经的断壁残垣已不再,但灾难留下了长久难言的伤痛。对于亲历了这一切的每一个普通玉树家庭来说,家庭成员的内心重建依然在继续。

“到现在还有后遗症,晚上睡在家里,车子路过时总觉得房子在颤,”玉树市民才文扎巴说。“广场上好像爆炸似的一阵巨响,顿时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玉树市民达松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地震瞬间,“步子往前迈,人却往后倒、像被什么拖着,”他说,“直到看着对面的楼慢慢倾斜、倒塌,才反应过来是地震。”

“女儿还没起床!”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什么都顾不得,达松掉头往家冲,眼前只见一片狼藉,跑到家附近,看见住他家楼下的四川夫妇背着女儿,移到马路中间,“我站在那里,一句话都说不出,光知道掉眼泪。”

同样历经危难的布几没有达松这么幸运。他和妻子在家人的帮助下获救,但一岁半的女儿被捂在被子里,不幸遇难。

十年过去,他们后来的两个孩子已经上了小学,一家四口住在“钢筋水泥盖的结实房子”里,但提及往事,布几一度哽咽:“不想往下说,让它过去。”

彩娜的丈夫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和妹妹。每年到了他俩的生日,丈夫总偷偷落泪。看着重建后焕然一新的家园和城市,他们会愈发想念亲人:“要是他们还在,能看见这一切,该多好。”

“地震中看见、感受到的一切,都让我觉得身后有‘祖国’这个强大的后盾,”作为玉树州民族中学的物理老师,彩娜觉得“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培育好祖国的未来,才是最好的报答。”

但回到家中,彩娜却从不要求自己的女儿“成绩多好、以后上什么学校”,“我只希望她与人为善,然后心理健康、平安无虞地长大。”

2016年,布几成了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的一名网格员,工作很稳定。得空时,夫妻俩会带着两个孩子去结古河边,看着他们玩耍、打闹;晚上,孩子们仰望巴塘草原的星空,做着一尘不染的美梦。

记者手记:

震后十年看玉树,“敢叫日月换新天”——生活条件、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让这里的人们感叹:重建,不仅意味着“恢复”,而是让玉树实现“跨越发展二十年”;

面对曾经的伤痛,人们不忍提及、亦难放下。也许,十年并不足以抚平沉重的记忆。然而,在齐整、干净、温暖的新家中,普通的玉树人正努力跟上生活的节奏,心怀感恩,继续向前,相信希望还在下一个十年。

文/胡贵龙 潘雨洁 何倩楠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中科院遥感测评九寨沟震后重建:水体环境逐渐恢复
中国新闻网 2020-08-07
小康生活什么样?这里的答案是:天蓝水清药茶香
科技日报 2020-07-31
各地高校开学时间,汇总来了!
中国日报 2020-04-28
打通交通运输“大动脉” 助力经济社会“转”起来
中国日报网 2020-04-23
车子违停,交警却在罚单上写:“不罚,加油!”咋回事?
人民日报 2020-04-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