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重磅!通州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出炉: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3-17 10:42

1584412586107952.png.jpeg

燕潮大桥让副中心与燕郊之间的道路连接更加便利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该规划是指导通州区与北三县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所辖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行政辖区范围,国土总面积2164平方公里。

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提出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根据规划敲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技术等领域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园区共建取得实质进展,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到2035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效一体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基本建成。

(一)空间格局

(1)副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功能中枢

在国土空间格局方面,将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按照减量提质发展思路,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实施留白增绿战略。

同时,规划还要求打造生态化、组团式、紧凑型的空间格局。按照城绿交融、主次分明、组团布局、纵深发展的布局思路,构建“一中心、一绿洲、四组团、四片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一中心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功能中枢,统领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与设施系统建设;一绿洲即北运河—潮白河中部地区的大尺度生态绿洲,是区域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四组团即城市功能集中建设的重点区域。四片区即4个大型生态斑块;多廊道即多条生态廊道;多节点即多个特色小城镇(新市镇)和生态节点。

(2)北三县组团功能公布

规划提出,创新城乡功能组织体系,构建“城市副中心—发展组团—特色小城镇(新市镇)—美丽乡村”四级联动城乡体系。其中,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北京市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的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

组团功能方面,燕郊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功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提升城市品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更加紧密的功能协作关系;三河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和商务服务功能;香河组团重点发展健康养老、智慧物流、科技创新等功能;亦庄新城(通州部分)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交界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增建设用地

规划提出,在交界地区划定生态绿带控制线。严格生态绿带控制线以内地区管控。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原则上不再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拆除违法违规建筑,依法收回已批未建用地,逐步实施村庄拆迁和异地安置,按照规划要求优化调整已建在建项目。

同时,优化生态绿带控制线两侧用地布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结合轨道及骨干道路建设,逐步引导北三县地区按照轴向集聚、组团布局的方式向纵深紧凑发展。

(二)城乡风貌

(1)严格控制城市中心区建高层住宅

规划提出,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京畿文化底蕴,创新文化内涵,强化城市设计,展示门户地区形象,形成“田园风光、国际风范、京华风韵、时代风尚”的总体风貌,突出“蓝绿交织、城景交融、文化传承、舒缓宜人”的形态特色,彰显具有现代气息和东方神韵的建筑风貌特色。

在加强城市设计管控方面,规划提出,建立舒缓有序的城市高度秩序。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度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在城市中心区、铁路公路干线和主要街道、滨水地区及城市边界地带建设高层住宅。严格管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传统风貌协调区的建筑高度。

据了解,规划划分了都市时代、特色城镇、乡村景观、生态景观等4类风貌区,实施分类管控。

(2)塑造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规划提出,重点塑造北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的天际线,打造错落有致、局部簇群式的天际线。

与此同时,还将严格管控燕郊潮白河沿岸、大厂祁各庄镇潮白河沿岸、香河城区北运河和潮白河沿岸的滨水天际线及三河山前地区的天际线,除已建成区外,滨水、临山和历史地段周边宜采用退台式高度控制,不再新增贴边贴线建设的高层建筑,合理控制建筑面宽及连续等高建筑数量,并留出通河、观山等景观视廊和生态走廊。

相关部门还将控制引导北三县城市中心区、大型开敞空间周边及重要景观廊道两侧天际线,营造疏密有序的城市空间。加强城市第五立面管控,统筹考虑城市肌理、建筑高度和建筑轮廓,塑造错落有致的城市第五立面。

(三)生态环境

(1)一洲两楔多廊多点

其中,在生态安全格局上,按照以洲为心、以廊为脉、以园为景的总体思路,塑造“一洲两楔多廊多点”的生态结构。“一洲”即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两河之间规划的大尺度生态绿洲,建设多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两楔”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两条楔形绿地。“多廊”即潮白河、北运河、鲍丘河、泃河等主要水系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强化区域生态廊道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多点”即若干重要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大型生态公园。

同时,还将依托北运河—潮白河两河良好的生态资源,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示范为重点,在两河中部地区划定生态绿洲;结合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与建设,重点推进北运河、潮白河、长安街东延长线、鲍丘河、南部等5条区域绿道建设。

生态修复建设方面,将坚持“以水为脉、净水于野、利水循环”的原则,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以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绿洲地区和生态廊道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

(2)环境治理: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

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按照“以点带面、区域协同、量化管理、严格标准”的原则,对各类大气污染源采取严格控制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消费比重,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环保技术改造升级,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实施重型柴油车排放实时在线监控,淘汰改造高排放老旧车辆。

此外,还提出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按照“系统治理、城乡统筹、水陆兼顾”的原则,实施分流域、分阶段治理,逐步构建流域系统化污染控制体系,消除区域黑臭水体,实现重要河湖水系长治久清;统筹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重点监测”的原则,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逐步建立区域土壤污染防控体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和危险废弃物管控,完善区域垃圾处理体系,促进垃圾回收利用。

(四)综合交通

(1)率先破解交通瓶颈:实施跨河桥梁建设

完善与北京中心城区的高快速路系统。加快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骨干道路对接,统筹实施跨河桥梁建设。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南部与大厂、香河的骨架性通道网络,提升相关道路标准。构建快速公交通道。完善北三县与北京中心城区的快速公交网络,提升跨界公交运行效率。

(2)轨道上的京津冀:将建设区域轨道快线

推进城际铁路建设。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中心,构筑通达京津冀各中心城市、枢纽机场的城际铁路网络。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主,亦庄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为补充的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顺畅衔接。

完善多层次的城市轨道网络:形成区域轨道快线(含市郊铁路)、轨道普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区域轨道快线服务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中心城区的中长距离轨道联系;在北三县各发展组团研究现代有轨电车等形式的局域轨道线布局,与区域轨道快线、轨道普线相衔接;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北三县地区设置轨道交通车辆基地。

(3)一体道路系统:东六环功能外移

完善区域高快速路系统。构建区域高速疏解通道,将东六环路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至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近期利用密涿高速作为区域过境通道,远期新建密涿—京沪高速公路联络线,构建外围疏解通道。研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行政管理及货运铁路建设、运输结构优化等途径共同疏导区域过境交通。

完善城乡一体化道路网络。形成由高速公路、快速路、区域性主干路(主要公路)、主干路(主要公路)、次干路(次要公路)、支路等组成的功能完备、衔接便捷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体系。合理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强区域性主干路与高速公路系统的衔接。

构建“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格局。推进开放式街区建设,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组团、特色小城镇内部道路系统,提高路网密度。开展人性化、精细化的道路空间和交通设计,塑造安全有序、绿色健康、活力开放、生态美观的街道空间。

(4)运营:智能化手段提高进京便利性

实施绿色导向的交通需求和停车管理。制定分区差别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分区完善拥车、用车管理策略,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控制路内停车位的供给,加大对违法停车的处罚力度,建设有序停车环境。建立停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停车设施社会共享。

协同推进交通运营管理。统筹推进交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区域一体化的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创新跨区域交通建设组织模式,建立城际轨道、公交运营补贴分担等运营机制,推动北京市与北三县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率先推进汽车电子标识试点工作,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车辆进京的便利性。建立交通执法区域联动机制,实现区域交通统一执法。

(五)现代化经济体系

(1)产业分工敲定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休闲经济等新型服务经济;加快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兼并重组。

在推进产业协同分工方面,充分发挥北京市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产业向通州区与北三县疏解转移,明确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发展重点及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分工,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协同高效、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通州区重点围绕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进行布局,北三县地区重点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实现与通州区的产业协同。加快推进服务首都的区域性物流产业基地建设。

(2)将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差异化禁限目录

此外,产业协同机制方面,将统筹研究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创新协作专项政策,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向北三县延伸,引导产业和创新资源向北三县疏解和集聚;综合考虑价值链、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空间资源、消费需求等因素,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差异化禁限目录,引导产业按照不同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在通州区以及北三县合理布局,禁止布局高耗水、高耗能及环境污染高风险项目。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加强对信用风险和竞争风险防控,完善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

同时,还将积极开展产业对接,通州区重点组织前沿科技、硬科技项目对接,北三县重点组织中试孵化、制造及配套服务项目对接;统筹研究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税收优惠与分享政策,加快引导企业和人才集聚。

(3)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两条特色产业带

打造两条特色产业带。依托京哈、京沈两条区域交通廊道,有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两条特色产业带。京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主导的产业带。京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带。

重点建设五大产业功能区。立足主导产业方向和现实产业基础,有序引导产业向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平台集聚,逐步推动产业功能区向高端化、集约化升级。加强产业功能区整合提升的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运营模式创新。

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城镇。加强城乡功能互动和特色产业培育,激活乡镇发展动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带沿线地区重点布局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智慧物流、印刷媒体为主的产业型特色小城镇。潮白河和北运河沿线、中部生态绿洲及生态廊道周边地区重点培育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为主的休闲型特色小城镇。

(六)城乡公共服务

(1)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布局

教育方面,推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布局。鼓励以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区等方式,促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转移。推动师资共享,大力促进师资在北三县地区流动。强化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鼓励通过成立运营集团等方式,加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医疗养老方面,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北三县建设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在健康养老领域服务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的能力。研究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北京优质健康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通过机构合作、设置分院等方式,推动在京服务全国和区域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北三县纵深布局。

文体方面,推进大型文体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共同推动文体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地区间的文化活动交流,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

(2)逐步统一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

规划也提出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补齐基础教育设施短板。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统一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布局,优先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单位腾退用地补齐欠缺的基础教育设施。

此外,规划要求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水平,统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形成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病有所医,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院、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精准对接百姓健身需求,补齐体育设施短板,积极推进15分钟社区运动休闲圈建设,形成高品质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升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

(3)严禁在交界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

在多元住房供应体系方面,规划也提出优化居住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均衡发展,推进就业与居住空间的匹配与融合。严禁在交界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科学引导居住空间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镇的居住空间规模,强化特色产业功能,避免房地产化。加强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整合式开发,适度在轨道车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周边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间。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根据产业布局、人口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收入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努力满足实有就业人口住房保障需求。

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坚决摒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制定更加严格的房地产项目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根据就业增长、配套设施情况,合理确定住房供地数量、布局和时序,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引导房地产理性发展。加强交界地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联动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地炒地。

(七)市政基础设施

遵循城乡一体、绿色生态、智能高效、适度超前的理念,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区域水资源利用与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构建绿色智慧的市政设施网络。

统筹区域水资源利用,综合配置多种水资源,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区域水循环系统,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推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保障区域能源安全,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加强电网安全保障,完善天然气高压管网;统筹地下空间利用,有序利用地下空间,加强综合管廊建设,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八)防灾减灾体系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平灾结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体系。

规划要求,共筑首都安全防控体系,提升安防保障能力,建立安防联动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加强区域防灾救灾联动,统一区域灾害评估体系,共建灾害预警监测体系,构建联合应急救援体系;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乡综合防灾能力;完善防洪安全体系;严格城乡抗震设防标准,实现城乡消防布局全覆盖,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救灾保障系统。

(九)政策保障机制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建立新时代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推动政策机制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规划要求,建立统一规划管理机制,建立统一运维机制;建立统一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统一环保标准,高起点制定统一城市建设标准,高起点制定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社会保障标准;推进协同政策创新,完善生态环保支持政策,创新人口人才管理政策,建立统一互认的人才评价和行业管理政策,创新金融财税政策,支持通州区与北三县开展投融资改革试点;共享改革试点政策;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白继开/北晚新视觉供图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携手北三县 北京通州六大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新京报客户端 2024-02-28
通州与北三县推进产业联动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4
生态、交通、产业……通州区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这些成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3
明确产业链条上的协同与分工 通州区与北三县推进产业联动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3
两会声音|许槟委员:加快首都通勤圈建设 促进通州区与北三县职住一体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2023京津冀“协同·先行”主题论坛今日举办 三地嘉宾群策群力助力协同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8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 城市副中心协同发展迈入全新阶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7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九周年特别策划——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构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