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已有多位百岁左右的老人不幸染疫,又在医护人员、子女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帮助下逐渐恢复后出院。
101岁、98岁、97岁,在一个个“超高龄”患者出院消息频频曝光的同时,长期与“超高龄”新冠肺炎患者打交道的医生表示,随着对于疫情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高龄老人的治疗不再像早期那样棘手。而“超高龄”患者的营养和心理也成为了医生在治疗中格外关注的因素。而对于这些出院的“超高龄”患者,出院后14天的隔离期护理更是需要“因人施策”。
武汉多位”超高龄”患者 病情涵盖轻症、重症和危重症
3月4日,101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周爷爷(化姓)从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出院,送他出院的医生描述,老人进电梯时还能自己准确地按下电梯楼层键。今年2月,刚过完101岁的他被查出轻症新冠病毒肺炎,考虑到他是高龄老人,2月25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接收他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周爷爷常常和医护人员说起自家还有一个婆婆等着他回去照顾,他得快点好起来。如今出院后再隔离两周,周爷爷就可以和婆婆团聚了。
97岁徐绪炳出院
此前的2月22日,97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徐绪炳从武汉市第六医院出院,医院派车护送回家。今年1月底,徐绪炳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到附近医院检查后,发现双肺感染严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月5日上午,被武汉市第六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收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进行救治。
虽然住进了医院的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但徐绪炳与年长他4岁的周爷爷一样,是轻症患者。不过由于还同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被收治后他成了医院的重点关注对象。
而在简单的“重点关注对象”六个字背后,意味着主治医师需要每时每刻观察他的病情变化,制定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围绕他的治疗,在用药上不仅要兼顾新冠病毒肺炎的药,还要全面考虑他的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兼顾老年慢性病的药物,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幸运的是,经过18天治疗,徐绪炳的病情恢复得不错,达到了出院标准。
98岁的奶奶时荣相比徐绪炳和周爷爷症状要严重,属于重症患者。时荣跟79岁的女儿两人在武汉生活。1月23日,在外地工作的46岁的外孙女回武汉过年。2月3日起,时荣开始乏力、间断高烧38.5摄氏度以上,相隔三天之后外孙女开始低烧,而女儿一直没有症状。2月13日,祖孙仨由专车送至武汉市第一医院,祖孙三代住进了同一间三人病房,成为了该院征用为重症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后收治的首批患者。
经10余天的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药治疗及营养支持等个性化治疗,祖孙三人均已无发热咳嗽及气短症状,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达到出院标准。3月3日上午10时,时荣、女儿和外孙女同时出院。
而除了多位轻症和重症的“超高龄”患者陆续出院,专门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雷神山医院也传来了好消息。3月1日,雷神山医院年龄最大的一位患者——98岁高龄的胡奶奶治愈出院,近百岁高龄的她也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98岁时容出院
胡奶奶一家五人感染,她和两个女儿、一个女婿、一个孙子都被送医救治。2月13日晚,胡奶奶和女儿一起入住雷神山医院A10病区。入院时,胡奶奶不仅感染新冠肺炎,而且患有多种慢性病,身上还有烫伤,处于卧床状态,情况不容乐观。医护人员在对胡奶奶进行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对胃口较差的她进行了补液营养支持。经过17天的治疗,胡奶奶的各方面指标都有好转,符合出院指标,和女儿一起顺利出院。
医生:治疗中关注“超高龄”患者的营养和心理 出院后护理需“因人施策”
作为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呼吸内科主任,郭红荣也是101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周爷爷病区的负责人。从疫情伊始到现在,他已经接近两个月没有回家,一直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他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患者们,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比他父母的岁数还要大。“我们医院主要是收治重症病人的,之前我负责的一个病区,四五十个病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除了这位已经出院的101岁患者,我们现在收治的最年长的患者有103岁,还有好几位都是90多岁的。”郭红荣说。
每天与这些高龄患者打交道的经验,让郭红荣对“老小孩”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早期我们收治的高龄患者在治疗上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普遍比较差,所谓的依从性差,通俗点说就是‘不听话’。”
在郭红荣看来,高龄患者“不听话”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一方面早期各界对这个新病毒的了解不够,老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也有限,所以格外恐慌;另一方面,高龄患者入院前一般都有家人在身边照料,而入院后往往跟家人隔离开,对医院的环境也没有安全感。
98岁胡奶奶出院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治疗效果一旦不明显,高龄患者们就容易出现各种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所以我们除了给患者们治疗肺炎和原有的基础疾病、补充营养之外,做得最多的就是心理上的疏导。比如会经常拿着iPad让老人们和家人视频,聊聊天互相报平安,医护人员也会经常跟他们讲讲现在高龄老人治愈出院的案例,老人心里踏实了愿意配合了就好办了。”比如,101岁的周爷爷就有医护人员“开小灶”,让他可以每天在护士站打电话,和家人说说话。
郭红荣观察,随着对于疫情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高龄老人的治疗不再像早期那样棘手。“现在的诊疗方案越来越精准,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好,老人们认识到自己这个岁数得这个病也能治好,心态上就好很多。新冠肺炎在治疗中,患者配合治疗和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而最让郭红荣欣慰的是,随着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现在医院里已经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而在全国医疗力量的支援下,医院不管是人手还是设备都不再是问题。“高龄患者与青壮年患者不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更需要医护人员来照料,需要更多的人手和更频繁地观察病情发展。现在医院的设备和人手都比较充足了。”
不过,对于这些已经达到出院标准的老人,出院并不意味着“战役”的结束。按照武汉现行的标准,出院后患者还需要进行为期两周的隔离。而对于这些“超高龄”患者,出院后的隔离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因人施策”的。“有的‘超高龄’的老人不可能让他自己去隔离点住着,有的老人甚至没有自理能力,所以我们是会根据每个老人的情况跟隔离点或者家属沟通好出院后的方案。不少老人都有一些基础疾病,我们在治疗肺炎的过程中也会同时治疗这些基础疾病,这也意味着出院后这些基础疾病的治疗可能还需要继续。所以对于他们基本是一个人一个方案,我们都会在出院小结里写清楚。”
家属:97岁父亲出院后在家隔离 每天穿防护服照顾老人
3月7日就是97岁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徐绪炳14天隔期满的日子。3月6日下午,徐绪炳60岁的女儿徐慧敏开始着手联系社区准备第二天去医院复查的事宜。2月22日下午,徐绪炳从武汉市第六医院出院被医院派车护送回家,徐慧敏便来到父亲家中承担起照顾父亲起居的任务。“之前我父母是和我妹妹住在一起,后来三个人都感染了,现在母亲和妹妹还在住院。”
三位至亲入院后,徐慧敏在家如坐针毡,最着急的时候常常出现头晕的症状。“感觉跟打仗一样,我帮不上忙,冲上去也能就是被感染,只能在家干着急。”而父亲出院后,徐慧敏感觉自己有了用武之地。“父亲出院回家,家里没人照顾他,我就过来了。过来后心里踏实多了。”
徐绪炳回家后就住进了自己的小房间进行隔离,徐慧敏每天在家穿着自己购买的防护服照顾父亲。“主要是做饭,每天把饭送到他房间就出来,进去的时候我都会戴上手套。”徐绪炳是二七烈士后代,还是武汉市上世纪70年代劳动模范,生活中非常要强且乐观。徐慧敏说起父亲每天在家隔离的状态都忍不住笑出声,“他听医生说一定要注意营养,所以现在每天吃得比得病前都多,早饭要吃两个小馒头,一个小包子,还要加上鸡蛋和牛奶。”
除了饮食,徐慧敏还会每天对徐绪炳居住的小房间进行消毒,并处理他的排泄物。“我父亲每天的排泄都是在他的小房间进行,然后我会进去拿出来消毒过后再处理掉。”
看着父亲一天天地好转,徐慧敏心中很欣慰,但也有不少的苦恼。从出院回家时,徐绪炳还有些腹泻的症状,徐慧敏就会煮胡萝卜粥等比较温和的食物给父亲吃,几天过后腹泻症状渐渐消失。“但是我父亲本身有痛风的毛病,很多高营养的东西都不能吃,吃了就犯病。但是医生又要求营养要跟上,所以现在给父亲做什么东西吃又营养又不会引发痛风就成了我每天的课题。”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卓雅
编辑/董伟
校对/成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