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特朗普国情咨文戏剧化上演 美政坛两党火药味浓
中新网 2020-02-06 07:21

中新网2月6日电 在2020美国总统大选前哨战于艾奥瓦州登场,弹劾案审判将进行最终表决之际,当地时间4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迎来了其本届任期内,最后一次年度国情咨文演说。

在这场以“伟大的美国回归”为主题的演讲中,特朗普未提弹劾问题,而将重点集中在自己的执政成就上。除此之外,整场演讲,更是成为美国大型党争现场——分析指出,特朗普与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国会现场的“针锋相对”,揭示了美国政坛两党关系的紧张对立。

当地时间2月4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会众议院发表国情咨文

拒握手、撕讲稿、掌声中的嘘声

美政坛分裂缩影

对于当晚的国情咨文,#特朗普无视佩洛西握手#、#佩洛西手撕特朗普演讲稿#两个与演讲内容无关的戏剧化插曲,马上登上了热搜。

特朗普“拒绝”与佩洛西握手

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试图在特朗普讲话前和他握手,但众目睽睽之下,直接被特朗普无视。或许是因为遭受“冷落”,本应按惯例说“我非常荣幸能为大家介绍美国总统”的佩洛西,这次只简单说了一句,“国会成员们,美国总统” 。

此外,特朗普演讲期间,共和党人多次起立鼓掌,民主党人大多时候保持沉默或发出嘘声,坐在特朗普身后的佩洛西更是频繁摇头。

佩洛西撕掉特朗普国情咨文讲稿

特朗普讲话结束后,佩洛西更是在全场注目下,将特朗普的演讲稿副本撕掉。她对此解释说,“因为考虑到其他选项,这(已经)是礼貌的做法。”随后,白宫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反击,嘲笑撕毁演讲稿是佩洛西唯一的“政治遗产”。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拉里·萨巴托在社交媒体上评论说,这次国情咨文讲话,折射出美国政坛分裂与极化的现状。

当地时间2月4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会众议院发表国情咨文

80分钟大谈经济、内政和外交成就

特朗普国情咨文成“造势秀”

除去上述这些插曲,特朗普依然顺利发表了国情咨文演讲。

当晚的演讲持续约1小时20分钟,特朗普用了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回顾过去3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选情的关键领域所做的“实事”。

特朗普口中的经济成绩单包括新增约70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降至50年低位、股市大幅上涨、签署美墨加协定等。

内政方面,特朗普主要谈及军力建设、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等“标志性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打击非法移民等未来施政目标。

在外交政策方面,除着重强调美军打死“伊斯兰国”最高头目巴格达迪和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外,特朗普继续向伊朗“喊话”,并重提尽快结束阿富汗战争,让美军从中东抽身的意愿。

尽管内容没有多少突出亮点,但在场共和党人的集体热烈掌声、高呼“再任四年!”的高昂情绪,彷佛让国情咨文变成了特朗普的国会“造势秀”。

路透社指出,特朗普借这场演说,提出了假使连任的构想。CNN称,特朗普大谈经济实属精明,因为一项又一项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支持特朗普处理经济的方式。

当地时间2月4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会众议院发表国情咨文

建立事实核查栏目

直播现场,美媒不忘“挑刺”

不过,多家美媒熟谙特朗普“套路”,在网络直播其国情咨文演说时,顺便也呈现事实核查栏目,进行对比。

特朗普声称,在他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残疾人失业率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

但事实是,残疾人失业率虽低于奥巴马政府时期,但失业率从2019年9月的6.1%已上升到12月的7%。此外,将这些数据描述为“前所未有的低点”,掩盖了美国政府自2008年以来才跟踪这些数据的事实。

特朗普还说,“在前两届政府执政期间失去6万家工厂后,美国在我的领导下,新增了1.2万个新工厂”。

CNN称,虽然上述数字是正确的,但需要注意,这些数字包括大型传统工厂和少于5名员工的小工厂。

美联社称,经历过此前两年的发展,制造业在2019年已开始下滑。特朗普的关税制度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对制造业造成伤害,这表明他的政策使得制造业失去了此前的实力。

此外,他所谓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药品价格下降、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等说法,也均被指出与事实存在偏差。

资料图:美国国会山

未因参议院审判分心?

特朗普避谈“弹劾”

特朗普此次国情咨文演讲的时机很微妙。因为本次最为外界关注的,是发表国情咨文的同一时刻,特朗普也正准备面临第二日的弹劾案审判最终投票。

但长期被弹劾案所困扰,并视其为“猎巫”行动的特朗普,却在近80分钟的演说中,只字未提弹劾相关内容。

一位美国政府官员透露,特朗普是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他正在为人民工作,不会因参议院审判而分心。

据悉,作为对佩洛西手撕演讲稿的回应,许多共和党议员已经呼吁,在特朗普被参议院宣告无罪之后,也应立即将佩洛西“虚假”的弹劾条款现场撕碎。

当地时间2月5日下午,参议院将对弹劾案进行全院表决。届时特朗普将作出何种回应,还需拭目以待。

 (记者 李弘宇)

编辑/熊颖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