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栗春容参加了老家重庆奉节县草堂镇失能供养中心的招聘会,并顺利通过考察成为中心管理人员。此后,失能供养中心成为这个90后女孩的第二个家,为了更好地照顾中心里的失能人员,她丢下年幼的两个孩子,每天吃住在中心,双休日也不例外,只有每个月的4天调休才能回家陪陪家人。但栗春容说,只要中心的84位失能人员还需要自己,自己就会坚持下去。
出生于1990年2月的栗春容,看起来与其他年轻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当她与中心的爷爷奶奶们在一起,那种耐心、细致,又让她看起来格外温柔。2015年11月,栗春容和邻居一起去送孩子上学时,在回家途中偶然得知镇里的失能供养中心正在招人,遂报名想要试一试。此后,栗春容顺利通过镇里、劳务派遣公司等多方考察,正式进入草堂镇失能供养中心工作。
她介绍说,中心承接的主要是贫困家庭以及五保户中的失能人员,以残疾人居多。由于失能人员普遍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的吃喝拉撒就全靠中心工作人员帮助。“现在中心共14名工作人员,我们是按1:7的比例来设置的,基本能忙得过来,但确实每个人都很忙。”因此,想要放假回家就成了奢望。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栗春容对于儿子总是充满歉疚。“大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就是别人家的爸爸妈妈都会有很多时间陪孩子,但我的爸爸妈妈却老是不见人影。我当时看了,就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但在另一边,中心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也都需要她的照顾,虽然他们并非小孩子,但在栗春容眼中,他们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太大区别,同样都需要自己细心、耐心的照顾。
栗春容说,自从来供养中心工作后,自己就没有了双休日,每天吃饭、睡觉都是在中心。“每个月有调休,那个时候才能回家,陪陪家人。但也经常是办完事,当晚就又回中心了。”令她欣慰的是,如今大儿子周末放假后,经常会来中心陪自己。而且很快,小朋友就和中心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熟悉了起来,总能玩得很开心。今年夏天,栗春容和丈夫收到儿子从夏令营写来的一封信,里面用稚嫩的字写着:“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知道,你们在我背后默默付出,以前我还小,不懂事。以后我一定听话、刻苦,不调皮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栗春容说,虽然孩子年龄还小,但似乎懵懵懂懂中已经可以理解母亲的坚守。对此,她又感动又欣慰,未来只要中心的这些失能人员还需要自己,自己就会坚持下去。
对话栗春容
“我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最终决定坚守”
第一印象“冲击很大”
北青报:您是从什么时候来中心工作的?
栗春容:2015年11月。
北青报: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要来失能中心求职?
栗春容:之前我和爱人一直在深圳打工,我在一家电子企业做主管。后来因为婆婆患上了肺癌,一家人就回到了老家奉节,没有再出去。2015年,我和邻居一起送孩子上学回来,路上遇见中心的招聘会,那会儿婆婆已经去世,我也没有其他事,就报名试了试。
北青报:您还记得自己应聘的是什么职位吗?
栗春容:那会儿中心就招3个岗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护理,还有一个是后勤餐饮。我报名的管理,后来面试什么的还比较顺利。
北青报:第一次到中心时,第一印象是什么?
栗春容:面试什么都通过后,安排我们去了其他社会养老机构进行培训,等到2016年1月我们失能中心正式开园后,才第一次来到中心。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和培训时接触到的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之前接触的都是养老机构,但中心基本都是残疾人,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心理上的冲击比较大。
“好人”两个字让她决定坚持
北青报:那之后这几年,您有想过要放弃吗?
栗春容:就一开始第一个月,当时是真的想放弃。但因为几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也因此决定一直坚持下去。一个是71岁老人许登雄去世时,曾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抓着我的手,很慢很慢地在手心写了两个字:好人,这个事对我触动很大;另一个就是通过工作,发现这些失能人员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不然很难维持一个有质量的生活。后来,就再也没有想过要不要放弃了。
北青报:4年时间相处,中心这些失能人员留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栗春容:他们每一个人我都非常熟悉,我经常觉得,除了身体有残疾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和其他人一样充实、精彩。
坚守离不开家人的体谅
北青报:现在中心人员流动大吗?
栗春容:现在还好,大家都已经比较习惯。去年我们招了5个护理人员,除了有两个没坚持下来,其他人都还留在中心。其他像之前2016年招的员工,也都还在中心工作。
北青报:家里人支持你做这份工作吗?会不会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栗春容:还蛮支持的,小儿子现在两岁,还比较小,是妈妈在帮忙带。大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虽然一开始会对我有埋怨吧,但现在也慢慢能理解了。上次收到他的信,我看了特别感动,真的很感谢他们的体谅。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青年报与腾讯联合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孔令晗
编辑/王朝
校对/李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