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约成立70年黯然低调 成员国各打算盘未来难测
中国新闻网 2019-12-04 14:33

中新网12月4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为期两天的北约峰会12月3日在英国伦敦开幕。在北大西洋公约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个重大历史时刻似乎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显得十分低调。

资料图:当地时间12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从白宫出发,启程前往伦敦参加北约峰会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据报道,北约29国首脑本周聚集在伦敦北郊开会,但北约发言人尽力避免使用“峰会”这个词,理由是2018年刚开过正式的峰会,而此次只是领导人碰个头,交换一下意见,最后也不发布正式公告。

近年来,北约组织内一些主要成员如美国、法国和土耳其,都对它提出批评,还出现内讧局面,再加上英国脱欧,北约70周年如此低调,显得耐人寻味。

“怨气”最大的美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北约“怨气”最大,批评最多。他在2016年竞选总统时就直言不讳,说北约“陈腐过时”,还说这个组织要是解散,他丝毫不会难过。

当地时间12月2日,即将出发赴伦敦参加北约峰会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为一些“拖欠”军费的北约成员国承担了额外开支,他将在峰会上讨论这个问题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特朗普还暗示,美国可能会不履行保护受到攻击的盟友的规定,甚至可能退群,离开北约。而报道称,他的一大抱怨是美国在北约出钱最多。“这不公平,不可接受”。

据2018年数据显示,北约全部防务开支的70%由美国承担;2014年,北约全体成员国同意,到2024年,各国要把自己的防务开支增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GDP)的2%,但迄今为止没几个国家接近目标。

土耳其有什么不满?

北约内部一大分歧是因土耳其而起。2019年10月,土耳其对叙利亚北部的库尔德人武装发动攻击。此举在北约内部造成分裂。

欧盟冻结了对土耳其的武器销售。英国、法国和西班牙都有北约和欧盟双重“会籍”,也都在向土耳其军售最多的国家之列。土耳其是北约的“资深”成员,但它与俄罗斯有军事纽带,而且已经造成了紧张。

资料图: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不顾美国的反对,跟莫斯科签约下单,买了一套导弹防御系统,S-400。而美国多年来一直试图向土耳其推销自己的爱国者防空系统,但埃尔多安要求技术转让,谈判就此停滞。因为有了技术,土耳其就可以研发自己的防御系统。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拒绝接受这个条件。

安卡拉因此转向莫斯科,谈判进展顺利。美国为把土耳其剔出联合研发F-35战斗机的项目,理由是S-400军购交易,可能会向莫斯科提供接触F-35敏感信息的机会。

但比较尴尬的是,土耳其境内有北约基地及美国的空军基地,就在南方、靠近叙利亚边境。更麻烦的是,只有5个欧洲北约国家有美军核武基地,土耳其就是集中之一。

北约“脑死亡”的法国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接受英国《经济学人》采访,谈到北约时用了“脑死亡”这个词,还对美国半心半意的态度表示担忧。

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 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他提到,华盛顿决定从叙利亚撤军居然没有通知北约。至于北约一人受攻击全体来御敌这个基本原则是否还存在,他表示怀疑。他说,鉴于美国的摇摆立场,北约应该重新评估局势,欧洲必须在军事战略和能力方面争取自治。

报道陈,这个采访发表后,马克龙在欧盟和北约的盟友、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关系变得尴尬。美国《纽约时报》透露说,默克尔对马克龙抱怨:你们不断砸杯子,我不断把它重新拼凑起来,还不是为了我们大家可以坐下一起喝杯茶。

英国脱欧的麻烦

英国也在雪上加霜。北约首脑在伦敦北郊的会议,恰好在英国提前大选前一周,而这次大选结果极难预测。还有脱欧,英国脱欧协议至今仍在半空飘浮。

资料图:英国首相约翰逊

据报道,如果最终无协议脱欧,或者脱欧的条款比预期更严苛,那么由此而生的敌意、怨恨可能会被带进北约。

另外,北约有22个欧盟成员,英国脱欧,其他欧盟成员会有什么想法和行动?

北约怎样脱离迷茫、找到自己的未来?还暂未可知。如美国《时代周刊》所言,北约的未来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确定。

编辑/马晓晴

相关阅读
北约:若成员国击落俄导弹 将对北约产生影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03
瑞典首相:瑞典将“尽快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11
俄媒:2023年北约成员国防务支出逾1.3万亿美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04
德媒:北约成员国外交官证实,斯托尔滕贝格留任北约秘书长
环球时报 2023-07-01
北约秘书长:芬兰将在“几天内”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
中新网 2023-04-01
美国2022年对北约成员国军售几乎翻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2-31
德媒:北约成员国一致同意“显著提高”预算
参考消息网 2022-12-15
乌官员称已有10个北约成员国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 泽连斯基发声感谢
环球网 2022-10-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