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这一次,蓬皮杜带来中国的不只是大师名作
文汇报 2019-11-07 19:44

蓬皮杜1.jpg

徐汇滨江的“美术馆大道”再添新成员,西岸美术馆将于11月8日向公众开放。届时,作为中法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的成果——“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将正式为观众共享。

两大开馆展分别为常设展“时间的形态”和特展“观察”——前者以近百位世界顶尖艺术家的名作,在国内首次系统检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现当代艺术发展路径,后者以跨学科的讨论方式聚焦新媒体艺术发展,指向艺术发展的未来。首批亮相的百余件展品均来自蓬皮杜馆藏,这家文化机构收藏着欧洲最丰富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数量多达12万件。

蓬皮杜2.jpg

这并不是蓬皮杜第一次来到中国,这却是蓬皮杜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中国之旅。这一次,蓬皮杜带到中国的不仅仅是如此丰富的大师名作,更有现当代艺术生发的逻辑,以及未来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我们和西岸都认识到,文化艺术不是随经济增长才产生的,它完全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让双方一拍即合。”蓬皮杜中心主席塞尔日·拉斯维涅告诉记者。他透露,在未来五年的合作中,双方除了共同策划展览,还将基于当地艺术文化生态,组织一系列公共文化艺术项目以及互访、培训等交流活动。“我们不是来当法国艺术风格代言人的,这一次,我们希望融入当地的艺术文化生态,成为新一代上海人。”

蓬皮杜3.jpg

彼埃·蒙德里安《红蓝白的构图II》,1937年

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表示:“未来西岸美术馆将作为国际级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与载体,以公共性和国际性为原点,依托徐汇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近年来西岸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基础,致力于突破美术馆的固有范畴和传统边界,邀请更多元的人群参与现当代艺术的文化体验。一方面让更多全球文化艺术精品有机会走近中国观众,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也期待通过本次与蓬皮杜中心的合作,对公共文化机构运营模式创新形成新的探索和尝试。”

蓬皮杜4.jpg

弗朗提歇克·库普卡《围绕一点》,1920—1930年

“看不懂”的现当代艺术名作,应当置于其发生的语境中去理解

一提现当代艺术,很多观众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首个常设展“时间的形态”以蓬皮杜馆藏的标志性作品,系统且完整地展现20世纪初至今现当代艺术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进程。其中,“时间”便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再怎么天马行空的现当代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下人们对时间的一种认知,都有其生发的历史逻辑。循着“时间”线索,展览分十一个章节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解读经典杰作的全新视角。

蓬皮杜5.jpg

巴勃罗·毕加索《吉他手》,1910年

20世纪早期的艺术,即与工业城市的形成息息相关。电力照明、自动化交通及远程通讯网络的出现,让人类得以用全新的视角感知时间与空间。展览的第一个章节就带领观众从这个角度切入现当代艺术的起源。毕加索创作于1910年的立体主义代表作《吉他手》,可被视为这一时期艺术的代表。只见画面将吉他手的身影分解成多个充满活力的光泽面,并以富有节奏感的方式重新组合为多个平面和线条。1910年代,毕加索转向研究物体和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放弃透视,开启多元化视角分割对象物,并将全幅画布作为交织着物质和光影的同一网络。杜尚创作于1913年的《自行车轮》,更是将这种艺术革新推到极致。一只普通的自行车轮稍作改动,颠倒过来,放置在一把高凳上,这件作品实在随意。它所发出的宣言却是振聋发聩的,意味着在工业生产的完美形态面前,绘画艺术已变得陈旧过时。通过将工业生产的简单物件作为艺术品展出,杜尚发明了“现成品”的艺术概念。其激进的艺术姿态,揭开了随后将贯穿于整个20世纪并围绕艺术的定义和价值议题而展开的讨论。

蓬皮杜6.jpg

罗伯特·德劳内《巴黎城》,1910—1912年

再看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掀起了怎样的艺术风潮。对此,展览以“长夜当日”板块加以呈现。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欧洲深受战争侵扰,艺术家发明了一种经过简化的另类现实,也即“超现实主义”。这个板块的几件作品无一例外描绘的都是梦境。例如,米罗创作于1924年的《沐浴者》用稀疏的线条、涂鸦般的偶得形状,让人隐约从画面中看到一位沐浴女郎侧卧在泛着波光的蓝色午夜背景下。此时正值西方文艺流派中的《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之际,米罗恰用画笔描绘了这一梦幻般的艺术风景。夏加尔则深受二战的触动,用一幅创作于1940年前后的《赤马》描绘了发生在其家乡维捷布斯克的画面:暗夜中,红色的马与几个人漂浮在空中,一对新人在惶惶不安中相拥,有童话的色彩,也有寓言的意味。

蓬皮杜7.jpg

费尔南·莱热《拖船甲板》,1920年

不仅回顾过往经典,也对未来加以投射,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徐徐展开

首个特展“观察”则汇聚蓬皮杜特色馆藏——新媒体馆藏中的15位艺术家的创作,其中包括自影像艺术之初,跨过1970年的转向,以及延续至当代的数码影像的实验性作品。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很多图像是由机器生成的,不少展品凝结着艺术创想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这个展览运用了很多大型装置设备,展示的其实是未来艺术的方向。这正是我们与西岸开展五年合作的一大初衷,不仅回顾过往经典,也对未来加以投射。”蓬皮杜中心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贝尓纳·布利斯特恩说。

蓬皮杜8.jpg

保罗·克利《港口与帆船》,1937年

池田亮司创作于2007年的《数据波场》就是一件令人大开眼界的展品。在这件多媒体视听装置中,视觉图像里的每一个像素都严格按照数学原理计算生成,由纯数学和当今世界上海量的数据组成。这些图像被投射到大屏幕上,让参观者完全浸润其中,感受数据带来的纯粹冲击。布鲁斯·瑙曼创作于2001年的《绘制工作室II:色彩变化与图像跳跃版(约翰·凯奇有戏)》,则将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委任”给负责夜间拍摄其工作室并采集整个微事件的“总谱”摄像机,其中亦回响着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这一首件提议将音乐之作定义为简单聆听活动的作品。

蓬皮杜9.jpg

威廉·德·库宁《无题xx》,1976年

据了解,“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将尽可能展示文化艺术的多元性,进一步促进东西方艺术之间产生新的对话。而西岸美术馆将以此为契机,建立起自己的馆藏设想和计划,以收藏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艺术设计为线索。这一切,都将开启申城艺术生态值得期待的未来。

蓬皮杜10.jpg

瓦西里·康定斯基《粉色声调》,1926年

tips:关于“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计划”

这一项目合作以促进中法现当代艺术文化交流为原则,是中法两国间最高级别的文化交流项目,其内容包括:

在未来五年内,双方将以共同策划为前提,在西岸美术馆展开3个为期不少于18个月的常设展和约10个为期半年的特展;同时在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也将呈现3场聚焦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

双方将基于当地艺术文化生态,共同组织策划多场不同主题的特展以及面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公共文化艺术项目;

双方还将就美术馆管理人才定期开展互访、培训等交流活动。

西岸.jpg

文/范昕 图片提供/西岸美术馆

来源/文汇报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观展|巴黎: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亮相蓬皮杜中心
新华社 2024-10-09
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本月在京开展,七大石窟艺术精华一展尽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04
这些来自蓬皮杜的肖像画变化多端,却都是时代的映像
将行 2023-12-12
拉乌尔·杜菲回顾展登陆上海 史诗级巨作《电气精灵》首次亮相中国
中国新闻网 2023-11-12
位于北京CBD中心的美术馆开幕 泰康美术馆“入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3
泰康美术馆今日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2
观展|莫奈、梵高等大师原作亮相京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法国蓬皮杜中心首次开设天猫店
新民晚报 2023-03-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