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攀登者》研讨会举行 中国主流电影仍在攀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28 19:39

国庆档三强之一的电影《攀登者》累计票房已经迈过10亿大关,密钥也延期至11月30日。这部电影不仅留下了中国人“为国攀登”的精神图谱,更为主流大片的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前,上海电影集团和光明日报文艺部对于《攀登者》举行了研讨会,专家们认为《攀登者》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在新主流电影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方面更是有诸多的经验可以供后来者借鉴。

硬核登山题材的高起点 

影片的文学性和人物性格塑造受到了专家的肯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编剧阿来擅长于对人物内心隐秘情感和精神的挖掘,这成为了影片一个基本的切入点,从精神入手来写出人物的状态,“阿来将众多原型人物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有张力的戏剧化的故事,让人物的灵魂深处散发出了力量。 ”

而《攀登者》也成为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精品代表,饶曙光说:“它的特效、制作、类型化叙事,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种登山题材难度极大,也许只有到了今天,到了电影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布局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的当代背景下,我们才真正拍出这种题材这种类型的电影。”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也表示:“这片子大部分都是数字合成的,所有的雪山跟人物之间都要靠后期特效制作,这种情况下,观众仍然被里面的氛围情绪和过程所感染,真的是体现了电影工业巨大进步。”

《中国艺术报》的总编康伟则认为,从《攀登者》起,中国终于有了硬核登山类的电影,这是非常高的起点,“《攀登者》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题材,也突破和拓展了当下世界电影以泛记录风格来拍摄登山电影的创作模式。”

反映了新主流电影的特色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电影《攀登者》本身蕴含着新主流电影的特点和变化。第一, 用个体化的方式去叙述宏大叙事,“虽然登山是国家荣誉,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但也是个体的选择,而且是一个个体需要克服自己,攀登者的有心外的山,也有心中的山,这种血肉之躯的痛苦和坚韧成为了观众情感的接入点。” 

第二点,作为新主流电影,《攀登者》做了类型化的加工,利用一些细节化手段,使得作品能够在故事、悬念、情感的展开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对于《攀登者》这种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来说非常有挑战,因为影片的虚构的空间是有限的。

第三,影片体现了共享价值。影片中设置的“救人还是救机器”的问题既引发了戏剧冲突,也成为一个很有现代感的道德伦理困境让观众深思。 

超人化表现破坏真实感

专家们认为《攀登者》较好地处理了真实历史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但是,其中的瑕疵与不足也是存在的,尤其作为一部大片来说,影片的诉求点过多,影响了深度和节奏。

专家们认为,情节化的改造一定不能破坏真人真事带来的历史所有的逼真感。比如,吴京在影片中一些无所不能的超人化表现,就让观众觉得出戏。尹鸿教授说:“如果吴京是一个被现实所限制的英雄,大家会更加为他的命运、为他遇到的困难去着急。而《攀登者》中的有些段落过度煽情,破坏了观众对真实危机感的感受。”

此外,影片关于登山专业性的危机呈现也不太充分,“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物质条件太差了,登珠峰危险在什么地方,可能面临的是什么,这些前期专业化的铺垫和历史性的背景显然不够。”

而对于叙事的平衡,专家们也提出了意见。在节奏上,影片一上来就登峰虽然精彩,但是后面却很难有视觉化的奇观可以再震撼观众。而在深度挖掘方面,专家们认为,在张译与吴京之间男人的冲突和较劲的戏份还可以更深地刻画, 而对于爱情戏的笔墨则可以进行一些压缩,“这部影片从情感叙事上来讲,并不充分,情感戏并不是特别的精彩,如果更含蓄地处理反而更符合那个时代人的特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中国主旋律这十年|十年间,主旋律电影进阶为“新主流大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9
《天天向上》:攀登者们来了,解密珠峰小知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6
影评 |《攀登者》本可以更纯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16
《攀登者》主创在北大致敬“攀登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14
被感情戏拖累?《攀登者》为何国庆档掉队
Mtime时光网 2019-10-13
《攀登者》主创到北大 胡歌:有攀登精神的人,就是年轻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12
国庆文艺赏|《攀登者》里的原型故事:吴京的原型其实没有牺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02
《攀登者》IMAX看片会举行 沉浸式体验把观众带临珠峰攀登现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