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百位中外教育专家齐聚珠海 共话国际教育创新发展
人民网-教育频道 2019-10-28 15:09

人民网10月28日讯 “2019国际教育创新发展百校峰会”于10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120多位国内外知名国际学校校长、国际教育机构负责人以及中外知名高校的资深教育学者齐聚一堂,共议国际教育创新发展与创新型国际学校建设。

郑国民院长主持开幕式

本次峰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河谷国际教育集团、澳门国际学校协办,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珠海)、晟华国际教育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及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唐嘉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未来教育学院院长郑国民主持。

会议为期两天,由主题演讲、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工作坊、圆桌论坛等环节组成。会议邀请了美国河谷学校、香港汉基国际学校、澳门国际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珠海国际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等近百所国内外知名国际学校校长、国际教育机构负责人,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资深教育学者120多人,共议国际教育创新发展与创新型国际学校建设。

王守军副校长致辞

王守军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推动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育的开放发展。作为全国“双一流”高校、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和全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北师大一直非常重视国际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建设珠海校区是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的战略选择。希冀通过此次峰会,各国专家能够共享国际教育创新理念、汇聚国际教育创新智慧、达成国际教育创新共识、服务国际教育创新实践、助力国际教育创新发展。北师大愿与各界同仁一道,立足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大国良师,推动中国教育的开放发展,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唐嘉乐副校长致辞

唐嘉乐在致辞中说,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教师都应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及国际化视野,能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创新实践精神。澳科大作为澳门本地规模最大的大学,始终紧密围绕澳门和国家发展所需,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及科学研究、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积极实践。澳科大希冀加强与海内外院校的合作,在推动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方面进行更多有益探索、做出更多贡献。

当日,美国河谷学校校长多米尼克·伦道夫(Dominic Randolph),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郝智勇,澳门国际学校校长马克·洛克伍德(Mark Lockwood),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关成华,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常务校长大卫·曼斯菲尔德(David Mansfield),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督学钱志龙,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先后带来主题演讲。

多米尼克·伦道夫校长演讲

多米尼克·伦道夫(Dominic Randolph)在演讲中指出,如何创造一个支持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体系、培养使命感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教育发展存在教育体系信心不足、评估方法不当、学生参与度下降、教育成本上升、教育投资回报下降、青少年心理健康、技术进步重塑就业市场等问题。整合全球兴趣、跨学科交流学习、体验式教育、终身学习、以学习促进创新等为全球教育趋势的融合创造了机会。他提出一所创新型国际学校应具备三大要素:在学校中使用设计思维、关注人格发展、提升学习体验,这三者都能够帮助学校、学生更具有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他说,“面对数字化浪潮、激烈的全球竞争,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希望帮助更多的学生探索、识别和追求他们的人生目标,并帮助他们成功地驾驭现实世界。”

郝智勇副校长演讲

郝智勇以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办学实践为案例,分享了国际部办学背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组织管理等内容。他指出,学生应在学业发展、人格完善、社会担当三方面取得成功。他对建设创新型国际学校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每个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学生能力与需求、可利用资源等因素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二是学校治理结构应最大限度保障“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三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主动承担指导家长和学生的责任。

马克·洛克伍德校长演讲

马克·洛克伍德(Mark Lockwood)带来了“用创新的教育方法造就成功的学生的”演讲。他结合澳门国际学校的办学背景与理念,介绍了国际学校创新的教育方法与实践,主要包括: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STEAM项目、设计项目、驻校活动家项目、实践周等。

关成华院长演讲

关成华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闳先生在推动中国留学事业发展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他指出,留学与国际教育相辅相成,随着留学需求的激增,中国的国际教育也在快速发展,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短板,如外教短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校园文化等,要想在中国发展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建设一流的国际学校是重要一环。他希望与会的教育管理者能够从教育管理创新开始,逐步带动国际学校教师,共同在行业前沿学习、探索和实践。

大卫·曼斯菲尔德校长演讲

大卫·曼斯菲尔德(David Mansfield)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政策、人口政策、教育理念等变化,加之中产阶级群体迅速增长,中国国际教育进入繁荣发展期。他以包玉刚实验学校为案例,指出雇佣一流的教师、提供一流的教学支持、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保证一流的教学资源投入、培养一流的学生、塑造一流的国际影响力是一所出色的国际学校的成功路径。

钱志龙博士演讲

钱志龙的演讲重点解读了全球教育创新潮流与趋势,认为整个教育系统迭代的时刻已经到来,他指出:学习中心迁移、学校围墙倒塌、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角色进化、课程来源多样、评价方式革命、毕业出口多元、家长教育同步、体制去中心化、承担社会责任是世界教育创新的十大趋势。

秦春华院长演讲

秦春华首先从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维度解读了当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然后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时代,传统教育路径亟待改变,面对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普世价值与教育主权等的融合与冲突,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这个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实现本土化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

凯文·马丁利教授演讲

凯文·马丁教授组织工作坊

25日下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凯文·马丁利(Kevin Mattingly)还组织了以“认知科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工作坊。他号召学生应当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决策者和终身学习者,从而成为一个积极的全球公民。Kevin归纳了未来“合格的”学习者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分享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并期望认知科学研究中总结出的有效方法能被应用到未来的学校中,助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成长。

肖恩·林奇校长演讲

26日举办了两场圆桌论坛,香港汉基国际学校校长肖恩·林奇(Sean Lynch)带来了“关于全球教育的思考”的先导发言,他指出,过去二三十年中,科技驱动教育发生范式转变,教育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利用好各种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和各方面机遇,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也不例外。

陈泽芳校长演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陈泽芳带来了“科技,赋能未来——项目制助力教师发展”的先导发言。她以自身所在学校为案例,为广大教师从业者、教育管理者提供“项目式学习”的经验分享。她表示,要实现个性化学习,教育从业者应不断学习,利用好数据与技术,要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

第一场圆桌论坛

之后,与会专家围绕“急速变化时代下的全球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前景展望”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第二场圆桌论坛

最后,郑国民院长对峰会进行总结,他指出,北师大珠海校区将按照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的原则,着眼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未来时”,引领中国教育改革方向,创建人才培养新特区,倾心铸就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未来,珠海校区还将举办更多这样的高水平会议。在总结了各位嘉宾的发言及讨论后,他强调:打造创新型国际学校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引领,要以创新的技术、工具和教育方法为依托,要以治理创新与教师发展为保障,要以培养创新型学生为核心。

26日下午,与会部分嘉宾还应邀参访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国际学校,学习两校在推动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创新思路。

峰会全体嘉宾合影

此次峰会遵循学术、专业、务实、公益原则,汇聚了全球百余位国际教育界的管理者和知名学者,围绕国际教育创新发展这一主线,从国家教育政策、校长领导力、课程设计与教学、师资团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格教育、教育社区建设等维度出发,展开了多形式、多角度、高规格的交流和碰撞。峰会不仅分享了教育实践中的前沿理念与管理经验,讨论了国际学校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提出了打造创新型国际学校的思路和方案,展望了未来中国国际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