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Qnews| 俄罗斯面孔的中国大叔走红网络 讲述: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09-13 20:01

未开口说话时,董德升是一副俄罗斯人面孔:蓝色瞳孔、鼻梁高挺、一头茶褐色小卷发。一开口说话,董德升的东北话立马“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也是俄罗斯族的一员。在社交平台上,董德升的日常直播、短视频为大家带来很多欢乐,“彼得大叔”是大家对他最亲昵的称呼。

实际上,董德升已是俄罗斯后裔第四代,自太奶奶一辈就来到中国生活。外貌上的“假象”并未给他造成太多身份认知上的困扰:他不会俄语。在他看来,自己就是黑龙江逊克县的一个普通农民,“我喜欢种地,任何事情都不能耽误我农忙时候种地。”

高鼻深目的俄罗斯族“彼得大叔”走红网络

误入董德升的直播间,很多人第一句话会问:这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再下一句是:东北话讲得真好,这外国人厉害了。每每这个时候,董德升会解释一句:哈哈,我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俄罗斯族人。

实际上,董德升家族自其太爷爷、太奶奶一辈就来到中国生活。到董德升这一辈,已是俄罗斯后裔第四代。除了长相,董德升还有一个俄罗斯姓氏——彼得洛夫。在直播平台的介绍中,他管自己叫“彼得洛夫董德升”,久而久之,大家习惯喊他“彼得大叔”。

没有滤镜,不开美颜,不需要设计好的视频脚本,“彼得大叔”每次录制的短视频,都像是临时起意,匆忙间完成。分享的短视频中,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农民的日常:种黄豆、玉米,清理边沟,开拖拉机撒农药,收蘑菇和蜂蜜,偶尔也会晒一晒上大学的儿子、学跳舞的小女儿和自己的妻子、亲戚。

但最多的内容,是像他的“铁粉”所描述的那样:“找各种理由,和亲戚、朋友雷(喝)一个”。母亲腌的酸黄瓜味儿正;老婆、孩子今天回农村了,感谢哈尔滨朋友带来的红肠;儿子回来了,给他接接风;今晚请儿子吃牛尾巴鱼;园子里已经郁郁葱葱了,很多菜都能吃了;边沟清理完了……在这些视频下面,总有人调侃,“彼得大叔,必须找人庆祝一下,雷一个。”

高声、爽朗、爱笑,这个有着俄罗斯面孔的中国人,在各家直播平台上拥有数百万粉丝。“我父亲特别喜欢你,病重的时候也总看你的视频,他也跟着开心。”有粉丝在其中一段视频的评论区留下了这样的评论。也有粉丝通过视频熟悉了董德升的家人、亲戚,“儿子长得真像大叔”“小女儿这会儿又上培训班去了吧”……大家喜欢他的耿直和朴实,这也是董德升自己最喜欢的评价。

因耿直提示粉丝风险 曾因“恶评”拒开直播

董德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随着粉丝数量的增长,不少“山寨”自己账号的人接连出现,“向粉丝要东西、要钱,我知道了很生气,有一个粉丝被骗了2.7万元。”一气之下,董德升在自己的简介里加上了这么一段内容:“我不会私信任何人要东西的,也不会发乱七八糟的视频,如果真是那样,号就是被盗了,大家一定注意。”

董德升说,他开直播的目的不在于挣大钱,“钱够用就好”,要不是妻子坚持,他连土特产店也不想开,“麻烦,影响我玩儿。”尽管嘴上说着麻烦,但董德升拗不过妻子的催促,最近几天早出晚归,一直忙着收屯子里蘑菇和蜂蜜。匆匆录制的视频里,一脸疲倦的他小声抱怨道:“这两天真是给我累坏了。”

实际上,在开直播之前,董德升也是一名业余演员。从2009年开始,董德升断断续续参演了一些电视剧、电影剧集。他自己解释,“因为影视剧里需要一些外国面孔,而我长着外国人的脸,实际上又是中国人,跟执行导演沟通也很通畅,所以参演的机会不少。”但董德升从没有过“要靠颜值、靠演技吃饭”的念头,对他来说,去各个地方拍戏,更像是有机会免费出去旅游。“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是俄罗斯族人,有时候大家能够借着参演电视剧,一起结伴出去。”因为外国面孔和流利的东北话之间的“反差”,他还参加过一些真人秀,渐渐有了粉丝。

2017年年底,有粉丝建议他开直播,他不愿意。“那时候挺受不了恶评的,一百句说你好的你可能不会记在心里,但一句说你坏的,你就会在意,也会影响心情。”但妻子决定试一试,她开始拍摄董德升的日常。账号开播4个月后,董德升的粉丝数维持在137个,“一部分是通过真人秀认识我的粉丝,一部分是乡里乡亲。”2018年年初,董德升有机会去俄罗斯拍戏,妻子劝他,“你就当带着你的137个朋友去看看俄罗斯”,董德升听进去了,第一次主动拿起手机,开始录制短视频。从那以后,“彼得大叔”的粉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喜欢种地 感悟40多年间家乡点滴变化

不过,业余演员、综艺达人、人气主播都不是董德升认可的标签。在他看来,“我就是逊克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喜欢种地。”

一年中,5月份有20多天的播种季,6月份的田间管理,10月份到11月中旬的秋收季,是董德升雷打不动的农忙时间。他说,即使拍戏、录制综艺,也会选在农闲的时候去,而农忙的时候,他是那个开着拖拉机“驰骋”在自家承包的200多亩田地上的农民,“老帅,老得劲了。”

不少粉丝评价说,在董德升的直播间,最大的变化是“他没有变”。“我还是我,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最多是大家给刷的礼物多了,我的零花钱多一些,给儿子的生活费也多一些。”

但40多年间,董德升却见证着家乡的点滴变化。“举个例子,我小的时候播《射雕英雄传》,家里没电视,挤在有电视的同村人家里,站都站不下。”董德升还有三个姐姐,“小时候家里缺水果吃,我还记得跟姐姐们分苹果和苹果皮吃,为了谁的苹果皮长谁的苹果皮短,都能干仗。”董德升还记得,以前家乡都是土路,“到哈尔滨去,要走一天一宿,但现在路修得好,开车7个多小时就到了。”自己家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土房变成砖房、水泥院,自行车也换了小车,我还有两台摩托车,还有拖拉机。”

中秋节中午,董德升打开了视频,和远在宜昌读书的儿子视频通话。老家这边,除了母亲和妻子、女儿,董德升的姐姐也来做客,一家人吃着饺子,唠着家常。“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生活。”问及未来的规划是什么?他答复说:没有,“不想让以后的事影响到我现在的快乐。”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青年报与腾讯联合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雅
编辑/董伟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赏读|这部小说不仅关于俄罗斯,而且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30
白俄罗斯军事学院发言人:北约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边境频繁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06
新疆兵团“山楂大叔”的生态“循环”致富路
中国新闻网 2023-04-02
人物|守山大叔于新伟:养鸡的农民网红,用天使吻过的嗓子放声
北京青年报 2020-11-27
一开口就是播音腔 守山大叔朗诵《再别康桥》受关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11-15
创作者谈山野民谣《你莫走》走红:抓住当地文化根脉
中国新闻网 2020-09-08
从颜值巅峰到油腻大叔只有一步之遥
环球网 2020-08-24
旅行|跟着大叔走黔东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8-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