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一则“防晒霜或含有害成分”的消息被推上了微博热搜。该消息源于美国一研究称防晒剂某些成分被人体吸收的水平过高,防晒霜的有效成分需要进一步检测,以证明其能确保安全。对此专家表示,该研究的结论是基于每日涂抹超100克防晒霜的实验,其对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的使用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事件
美研究称防晒剂某些成分或有健康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5月6日发表文章称,美国防晒霜中常见的4种化学防晒成分,在该研究中发现,在母乳、羊水、尿液中都能发现有防晒剂成分存在,这证明某些成分被人体吸收的水平过高。研究人员称这4种成分,都会大量的被皮肤吸收。其中,一种名叫二苯甲酮衍生物的防晒物质在人体中的吸收水平比其他三种成分高出50~100倍。
而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美国FDA的重视,因为上述4种成分有可能引起内分泌及过敏等健康问题。该研究研究人员称,防晒霜的有效成分需要进一步检测,以证明其能确保安全。
该研究人员也表示,市场上还有很多含有物理防晒剂的防晒霜可以供消费者选择。同时其表示,消费者在选购防晒霜时,不应只关注防晒的数值,还应该关注哪些成分对身体无害。
而此事一出引发网友极大关注。临近夏日,防晒霜已经是各大美妆博主主推的产品,而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也频频出现各种品牌的防晒霜的推荐。部分网友表示,此前不爱涂防晒是因为懒,如今有了新借口居然是有“毒”。也有网友称就算是被“毒死”,也要白白的。但是更多的网友关注的还是涂防晒霜到底安全不安全。
观点
专家:实验一日涂了100克防晒霜
对此,“问药师”公号创始人、知名药师冀连梅对北青报记者表示,科学已经明确证明防晒产品有防晒伤和防皮肤癌的功效,在没有更多人群,更多使用量,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前,FDA这项小规模的试验研究不影响使用防晒产品。
冀连梅表示,FDA的这项研究表明,在大量使用下,即一天大概用一瓶100g的防晒产品,化学防晒产品中的大多数活性成分会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防晒霜单瓶的克重是40到60克。也就是说实验中防晒霜每日的涂抹量是2到3瓶左右,这几乎是部分消费者整个夏天防晒霜的用量。
冀连梅表示,这些成分吸收入血后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这项研究并没有进行相关试验。也就是说,目前这些人体吸收数据的临床意义还不明确。此外,这项研究是在室内进行的,受试者没有暴露在阳光或高温下,可能也会影响防晒成分的吸收率。由于试验人群有限、不同皮肤类型、受试者年龄和日常防晒霜使用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防晒成分的人体吸收,因此这项研究对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的使用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5月8日,丁香医生也发微博称,FDA这个试验的意义在于,提醒学术界,如果是最大剂量使用防晒霜的话,会超过FDA规定的nonclinical toxicology study(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阈限,从而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不是让大家不要用防晒霜了。
丁香医生微博表示,原文写得非常清楚,只有连续4天穿比基尼,每天涂才能实现这个结果。如果穿连体的泳衣,然后暴露部位都涂防晒霜,也不会达到75%的极限量。而且,这个试验是室内试验,阳光照射下会不会影响吸收,并不清楚。这些限制在原文中都是明确说明了的,论文本身没有问题,是引起专业界重视用的。
现状
市场流行混合防晒霜 成分物质安全性各有不同
不过北青报记者查询资料及相关报道发现,部分防晒霜中的成分物质确实会引发部分使用者的过敏反应。
对此冀连梅表示,防晒产品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建议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含化学成分防晒的产品,也可以使用帽子,遮阳伞等纯物理防晒手段。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物理防晒是通过反射紫外线来起作用,典型成分是氧化锌、二氧化钛,并不会进入血液,尤其适合儿童使用。化学防晒能够吸收太阳光,通常含有容易被皮肤吸收的活性成分,FDA实验中的4种防晒剂均为化学防晒剂。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纯物理防晒霜由于过于油腻,很厚重,有的还会假白等因素,并不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这两年日系的防晒由于肤感较好,在国内备受推崇。而日系防晒的产品大多是物理化学两大类防晒成分的混合产品。其中,被网友昵称为小金瓶的ANESSA(资生堂旗下安热沙),其中就含有化学防晒剂,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奥立克林以及物理防晒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美国非营利环保组织EWG曾发布防晒成分安全等级,矿物成分的氧化锌以及二氧化钛相对安全。而化学防晒剂整体安全性略次于物理防晒剂。其中,化学防晒剂安全性由高到低分别为麦素宁、阿伏苯宗、奥立克林、水杨酸辛酯、甲基水杨醇、桂皮盐酸和氧苯酮。消费者购买防晒霜时可以此做为参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