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媒体问政”不能只是满足观众的无辣不欢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19-01-06 17:00

作者:刘雪松

  全国多地推行的“电视问政”,最近因问政现场一张小纸条“放倒”7名公职人员而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继2017年2月西安电视台《问政时刻》栏目曝光户县系列污染问题、县环保局领导班子3人两天之后就被“罕见”地全部免职,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20日,湖北仙桃市第二场全媒体问政活动中,现场涉及的安监局、水产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新局、物价局、农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6个部门的7名公职人员,第二天也被“闪电”停职。

  “电视问政”是“媒体问政”的主要方式。“电视问政”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深得民心。有“一把手”主推、有纪委或绩效考核部门支撑、有放手让媒体暗访曝光问题的舆论监督空间,很多大事难事一“问”就灵,妙不可言。而不论是录播还是直播,面对有备而来的主持人咄咄逼人之发问、面对台下前排主要领导的排排列座、面对现场市民和电视观众问政一刻的即时互动,聚光灯下接受问政的各个部门领导,有点“玉瓷之石,金刚试之”感觉。

  很多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拉不下脸来批评的人、下不了狠心处理的事,摆到问政现场出大汗、红大脸,常常是分分钟解决问题。因此“电视问政”这些年成为全国很多地方用之很爽、推行很广的一种问政肃纪形式。有些市级办了,县区级也办,层层问政,层层施加压力。“媒体问政”如同一把悬在各职能部门领导头上的利剑,谁都不知道何时掉在自己的头上。

  事实证明,用好媒体何等重要。“媒体问政”沟通群众的广泛性、发现问题的参与性、当面追问的直观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无疑是各种问政手段中的最优选项。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形成惯性的庸懒散漫、一些部门官场久矣的利益算盘,靠上级“一把手”拍案发怒,往往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难以开展工作。而“媒体问政”给了问政面前各个部门负责人必须出来“走几步”的曝光形式,很多“一把手”会议上下不了手的难事,都成为“小菜一碟”而不难了。

  “媒体问政”,能问出责任、问出作风、甚至问出腐败,这已成为基本共识。但“媒体问政”虽好,却也是一块“烫手山芋”。给多少曝光问题的尺度,就意味着问政之后给出多少解决问题的力度。这也是一些地方虽然眼馋、但不敢轻易去碰的纠结所在。给少了,群众会失望。给多了,又怕手烫伤,甚至有可能一些部门的班子会被“一碗端”。

  此外,要明白“媒体问政”一问就灵,但不是万能药方。问政现场的职能部门官员表现,并不代表完全真实的全部。有些确属自身的工作有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些则属于短时间思维短路、难以组织恰当的语言回应和表态。尤其“电视问政”的最初几期,有些官员由于首次面对如此“大场面”,也会表现出“怯场”感。因此,“媒体问政”的“辣味”主要体现在现场曝光问题、现场解决问题。而要现场解决“人”的问题,必须极其慎重。尤其要防止工作有失职、管理有问题、但现场对答如流的“老司机”轻松过关,而工作很努力、问题难免有、却因为问政现场“新手上路”的表现不佳而成为现场开斩的乱麻。

  “媒体问政”,百姓群众无“辣”不欢。这表明百姓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有不满意、有更高的期待。但必须防止问政现场因情绪驱动而造成误判与误伤。因此审视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审慎开刀问斩。需要有调查、有分析、有程序、有问政个体可以解释和申诉的时间和空间。

  “媒体问政”的现场刺激感,并不在于现场处理了多少公职人员,而是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官员和公职人员有责任感、敬畏感,而不是人人都有自危感;让百姓群众有推动政府部门各项工作和职能转变的参与感、获得感,而不是一味的麻辣感。

  百姓更高期待面前,政府部门的工作有问题不可怕,“媒体问政”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出出汗、红红脸,联系群众、了解民意、沟通交流、推进工作、改进作风的一种方式,不是纯粹为了出洋相。这个基调把握好了,“媒体问政”才能走得长、走得远。

相关阅读
自津门南下两年后他晋升,曾亮相问政节目称“群众身边的腐败,有一个查一个”
政知见 2022-03-30
自津门南下两年后他晋升,曾亮相问政节目称“群众身边的腐败,有一个查一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30
优化营商环境为企纾困
经济日报 2022-01-09
哈尔滨问政节目嘉宾怒怼供暖部门:屡教不改,丧尽天良
观察者网 2021-12-31
甜宠出海,不能满足于“墙内不香墙外香”
文汇报 2021-12-25
无辣不欢?小心你的胃
人民网健康 2021-12-05
辣是什么?无辣不欢的你真的懂辣吗?
天津科普说 2021-11-07
满足结婚者需求不能忽视离婚者权益
检察日报 2021-05-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