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5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8.6%升至44.9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79公里……8月15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北京主场活动举办。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持续擦亮生态底色,为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北京案例”。
PM2.5浓度十余年降幅66%
近年来,北京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实践书写生态奇迹。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空气质量方面,北京实现历史性跨越,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 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6%,仅用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发达国家三十年的治理历程,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全部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一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赞为“北京奇迹”。
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本市通过全流域治理让“清水绿岸”回归城市,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九年回升,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线贯通入海,昔日干涸的河道重现“碧水穿城”波光粼粼,一批“水秀而可近、岸绿而可亲”的滨水景观带成为市民休憩好去处。
三分之二公园实现无界开放
在生态空间打造方面,本市以大尺度绿化和精细化建设拓展生态空间,本市不断强化生态管控体系,“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全面落地。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生态控制区占比提升至75%以上,27.5%的市域面积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为城市生态筑牢“安全屏障”。2012年以来新增造林245万亩,相当于238个奥森公园,森林覆盖率从38.6%跃升至44.95%,建成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千园之城”品质升级,本市通过“拆栏透绿”让1100座公园中三分之二实现无界开放,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和远方”。
东城居民下楼就能逛“口袋公园”,海淀上班族沿绿道骑行通勤,通州家庭在滨水公园露营野餐……花园城市建设让北京更显“精致”,20处花园式示范街区、100条城市画廊串联起市井烟火与自然之美,2015公里绿道如同城市“毛细血管”连接公园、商圈与社区。70公里滨水空间、300座绿化立交桥让城市处处见绿,“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场景覆盖全城。
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成效斐然,现有陆生野生动物620种,实地记录物种6895种,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75.7%中心城区市民选择绿色出行
围绕“双碳”目标,北京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领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近年来能源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2024年的不足5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仅为0.5%,在北方大城市中率先实现能源消费基本无煤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拓展至879公里。建筑节能水平全国领先,节能建筑占全部既有民用建筑总量超80%。碳市场机制不断成熟,累计成交各类碳排放权产品1.11亿吨、成交额47亿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落地运营。
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方面,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13.5 万辆,中心城区75.7%的市民选择地铁、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绿色建筑成为城市建设主流。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提升至近三成,较202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建成。
北京绿色企业占比27.2%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构建了“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模式,6.6万件绿色技术发明专利、近200家绿色科研平台支撑起先进能源、合成生物等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为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同时,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步伐也在加快,全市绿色企业占比27.2%,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北京路径”。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北京将以更高标准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守护好密云水库等生命之源,以京津冀协同之力筑牢区域生态屏障,让蓝天碧水长伴京城。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绿化从“增绿扩绿”向“提质融城”转变,依据“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空间布局,让绿道串联民生幸福,让公园融入市井烟火。锚定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目标,完善碳排放“双控”体系,壮大绿色产业,以绿电、碳市场激发绿色发展动能。同时,北京将夯实制度建设根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蕴。以严格生态监管为保障,加强红线守护与生态修复,加速建设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供图/北京市发改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