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荒原的风呼啸而过,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将在此重启大国对话。远隔重洋之外,欧洲领导人刚刚结束一场仓促的视频会议,试图将欧洲的诉求塞入这场没有欧洲席次的谈判。与此同时,大西洋彼岸掀起一股新的外交浪潮——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相继宣布将于9月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葡萄牙、新西兰等国也紧随其后表示考虑跟进。两场地缘冲突中,欧洲正以不同方式宣示存在,却同样暴露了其雄心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潮”汹涌却难改现实政治的水位。七国集团成员法国率先于7月24日宣布承认计划,英国首相斯塔默随后跟进,以9月为限向以色列施压停火。加拿大总理卡尼、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相继呼应,形成西方国家罕见的集体转向。联合国190多个成员国中已有140多个承认巴勒斯坦国,此轮西方重量级国家的加入,使承认比例升至76%以上。欧洲试图以此彰显道德领导力:当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宣称不再“全力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时,欧洲以多边主义姿态填补了外交真空。
然而象征性承认遭遇了残酷的现实铁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回应充满火药味:承认巴勒斯坦国不会带来和平,而是“把下一场战争带得更近”。就在各国宣布承认计划期间,以军持续推进“接管加沙城”行动,内塔尼亚胡更于8月12日宣称短期停火协议“已成过去时”。空袭持续落在加沙与约旦河西岸,俄乌战场上周仍有上千枚航空炸弹倾泻。欧洲的纸面外交未能动摇战场一寸土地。
欧洲转向的背后交织着道义压力与战略算计。加沙超过18500名儿童死亡的名单被《华盛顿邮报》公示后,西方社会良知遭遇拷问。更深层的是欧洲对国际影响力流失的焦虑。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巴卡旺指出,马克龙政府转向旨在“与全球南方站在一起”,在“特朗普2.0”时代维系独立外交形象。当美国在中东“裹挟西方无原则亲以色列”,欧洲试图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支点撬动道德话语权。
但欧洲的施压工具箱依旧空荡。德国至今维持对以武器出口,欧盟审查以人权条款的贸易协定进展缓慢。巴勒斯坦教授加桑·哈提卜的批评一针见血:若缺乏实际施压,承认仅是“象征性姿态”。欧盟在俄乌冲突中对俄“能源脱钩”的凌厉手段,对比其在巴以问题上的踌躇,暴露了其“规范性力量”的局限。当匈牙利、捷克拒绝执行国际刑事法院对以官员逮捕令时,欧洲的团结裂痕同样清晰可见。
俄乌棋盘上,欧洲面临更严峻的“缺席”困境。8月13日柏林视频会议的场景耐人寻味:德国总理默茨召集法、英、波、意等欧洲领袖及北约秘书长,赶在特朗普-普京阿拉斯加会晤前48小时,向美总统递交“谈判说明书”。默茨提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停火必须是第一步;安全保障需即时跟进;领土谈判只能以当前接触线为起点,且“边界不得以武力改变”。泽连斯基的诉求更为直白:停火应成为会晤核心议题,乌克兰必须参与所有涉及其未来的谈判。
然而欧洲精心设计的路线图遭遇了特朗普的“非常规外交”。他公开质疑泽连斯基的参与必要性——“他已经参加了很多会议……什么也没发生”,更暗示可能接受“土地交换”。更令欧洲不安的是,特朗普核心圈已无博尔顿等对俄强硬派,普京面对的是一个欧洲人眼里更易被操控的谈判对象。
两场冲突照出欧洲共同的战略困境——跨大西洋关系中的平衡木艺术。在巴以问题上,欧洲以“承认潮”与美国拉开距离,却不敢触动美以同盟根基。美国国会研究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0月后美国对以军援超过50亿美元,欧洲的谴责声浪始终未能撼动这一支柱。俄乌博弈中,欧洲一面强调“安全保障必须由乌克兰军队执行”,暗示持续军援决心;一面又担忧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做出釜底抽薪的交易。这种矛盾在欧盟对俄“暴利”资金的处置中可见一斑——2025年上半年从俄央行资产中榨取16亿欧元支援乌克兰,既是施压也是自保。
欧洲的“分量”终究在实力短板与战略依附中消散。当默茨强调阿拉斯加会议必须维护“欧洲和乌克兰的基本安全利益”时,其底气建立在美国的善意之上。而在中东,欧盟“经济、金融领域无力采取凌厉手段”的坦白,道尽作为“跛脚巨人”的无奈。之前,德国总理默茨称以色列袭击伊朗是“替西方干脏活”的失言,更暴露欧洲道德话语与利益捆绑间的分裂。
阿拉斯加的寒风将见证欧洲外交的尴尬处境——既无法在谈判桌上争取席位,也难以在地面冲突中改变战局。而在耶路撒冷,内塔尼亚胡对欧洲的“承认潮”报以冷漠。两场冲突中,欧洲展示的雄心令人侧目,但其实际影响力仍困守于大西洋主义的阴影中。当特朗普与普京握手时,当内塔尼亚胡的坦克继续推进时,欧洲的“分量”仍在等待真正的历史天平。
向长河
编辑/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