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总是最动人的”(面对面) ——对话作家王安忆、舞蹈家辛丽丽
人民日报 2025-08-14 16:19

图为芭蕾舞剧《百合花》剧照。上海芭蕾舞团供图

最近,根据茹志鹃同名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百合花》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该剧由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邀请茹志鹃女儿、作家王安忆执笔改编。从笔尖到足尖,这朵纯洁的百合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如初。记者对话王安忆、辛丽丽,讲述《百合花》台前幕后的故事。

记者:小说《百合花》全文5000多字,是如何想到改编成芭蕾舞剧的?

王安忆:它是一部短篇小说,写了解放战争期间一个动人的故事。上海芭蕾舞团能把它选作芭蕾舞剧,我很感动,因为我觉得这么久的一个作品,大家还记得它。当年创作《百合花》时,我母亲才30岁出头,这是一次青春写作。今天演绎这段故事的主创团队也是如此年轻,这是一种特别的对话。

辛丽丽:2022年冬天,我第一次向王安忆提出将《百合花》改编成芭蕾舞剧,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不仅提供小说版权,还执笔改编,用了短短一个月就完成了剧本,并全程参与创作。感谢她用作家独特的笔触,把小说中那份纯净、清新的青春故事,搬上芭蕾舞台。

王安忆:《百合花》的故事搬上芭蕾舞台靠大家共同的努力。小说叙事淡淡的,线索也简单,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呈现,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将其具象化。

辛丽丽:把《百合花》的文字变成舞剧,最难的在于没有戏剧冲突,但故事里的情感立得住。总编导王舸一头扎进对原著的研读中,不断与王安忆沟通,寻找适合舞蹈语言特点和舞台呈现方式的创作突破口,质朴又腼腆的通讯员、羞涩但心怀大爱的新媳妇等形象渐渐立体起来。

王安忆:我第一次写舞剧的脚本。舞剧需要编导用大量的舞蹈语汇来充实,最有决定权、最辛苦的是编导,应该让编导自由地去创作。比如,怎么在舞台上“借被子”?这是小说最关键的戏剧点,太日常、写实了,编导要非常有“招儿”,才能处理得生动。

记者:《百合花》里最家喻户晓的内容,确实是“借被子”。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女战士三个人物,因为这件事而产生了交集。大家可能想象不出来怎样在芭蕾的舞台上表现这个情节?

辛丽丽:《百合花》排了三年,光“借被子”这场戏,就磨了八个月,数不清排了多少版。最开始排练,拿的就是我睡办公室时用的被子。当然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得很巧妙,“借被子”这件日常小事成为全剧的亮点之一。一床普通的被子在舞台上被演绎得活泼有趣,让观众体会硝烟弥漫岁月中绽放的温情与美好。

王安忆:《百合花》聚焦了几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而且,这次创作的定位很好,它是红色题材,也是一个青春剧,这一点特别好。青春总是最动人的。

辛丽丽:从主演到群舞,《百合花》演员们平均年龄不到24岁。他们在排练中不断磨炼自己、突破自己,让那个年代的记忆、故事里的人物,都鲜活了起来。我就感慨——我们的芭蕾舞演员会表演了。戚冰雪、许靖昆、郭文槿将三人从初次相遇到建立深厚情谊、如百合花般美好的情感娓娓道来。

王安忆:我最喜欢这三个孩子。三个年轻人的舞段,展现了美好的感情。《百合花》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我母亲表达得也很质朴,而舞剧纯真欢快的风格与小说相当契合。读小说时,三个主要人物在我脑子里的形象是很模糊的,但上海芭蕾舞团的三个年轻人出现在我面前,我当即觉得——这些人物就该是这个样子。

记者:两位老师也是多年老友,此次跨界携手合作,默契和信任度也是很高的。

辛丽丽:我17岁就认识她了,此次创排《百合花》,第一个想到的编剧就是她。安忆老师很开通的,主动表示没有什么不可以改,有点爱情也可以。那就好办了,有爱情就可以跳双人舞了。所以剧中那一段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双人舞蹈,其实是在她的支持下创作出来的,是非常精彩的一段。

王安忆:我很清楚他们这三年是怎样度过的、经过了怎样的努力,数次采风、刻苦排练、反复修改。我搜索母亲的文字,其中有未曾完稿的电影剧本,文中有不少创作谈,其中有句话给我启发:“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掉了,小东西却剩下了。遥望中,真像一场舞蹈。”我看到排练厅里的他们和时间赛跑,克服地心引力,纵情飞跃。就这样,小说里的人和事,朝我走了过来。

辛丽丽:我们希望观众记住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更是那个年代普通人之间朴素、动人的情感。感谢所有主创给予作品的情感,他们真挚、可爱、忠诚,又充满深情,让硝烟里的青春与信仰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王安忆:小说中,三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很简单,现在的孩子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复杂世界,要找一些不变的东西才能应对,我希望《百合花》能够提供一些不变的东西。(人民日报记者 曹玲娟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舞剧《百合花》即将绽放 经典文学跃动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1
被镜与花映照的茶花女: 是情的升华,更是勇的光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9
被镜与花映照的茶花女:是情的升华,更是勇的光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9
舞剧精品是“演”出来的(面对面)
人民日报 2025-05-29
97岁作曲家杜鸣心再忆《红色娘子军》:民族音乐的基因无可取代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22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1月6-12日精品推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6
首度尝试“交换演出季”,海派芭蕾如何多元化“走出去”?
新民晚报 2024-12-06
专栏|期待《大师与玛格丽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