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博物馆设立“数字读碑体验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4 15:22

数千字的碑文,镌刻在高大的石碑上,普通人想通读元代《张留孙道行碑》并非易事,而“数字读碑体验区”却拉近了公众与文物的距离……8月1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民俗博物馆了解到,该馆完成了东岳庙现存135块石碑的数据采集,观众只需操控触摸屏,就能轻松阅读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手迹。

元代《张留孙道行碑》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东岳庙,以石碑多、楹联匾额多、神像多著称。这些历朝修建东岳庙的碑记和民间善会碑刻,是研究东岳庙历史、北京民俗的重要史料,其中尤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张留孙道行碑》最为著名。此碑刻于天历二年(1329年),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青报记者步入东岳庙看到,立于碑林中的《张留孙道行碑》由螭首龟趺和碑体组成,普通人站在4米高的石碑面前,很难通读碑文。随后,记者来到东岳庙历史展中的数字读碑体验区,通过操控触摸屏,《张留孙道行碑》的数字档案出现在大屏幕上。

在数字读碑体验区,不仅可以从多角度观摩石碑,还能够读取石碑原文、增强图像、数字拓片,并且根据阅读习惯放大或缩小碑文——2786字的碑文、“赵体”字的秀逸温润、肉眼难辨的细节清晰呈现。而点击触屏上的“烛光”功能,还能将繁体字碑文转化为简体字。

 

数字读碑体验区

“通过数字扫描,让文物中很多肉眼难辨的细节,辨识度提高了60%~80%。”北京民俗博物馆宣传科沈艺介绍,北京民俗博物馆2024年实施了“石刻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利用项目”,对东岳庙现存的135块石碑和4块石匾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和关键特征提取,同时对现有105个拓片进行高精度扫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石刻文物数字化档案,这不仅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更让石碑文物不再“高高在上”,观众可以轻松赏读碑文以及雕刻艺术,体验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进士题名碑
北京晚报 2025-06-26
西安碑林博物馆展陈“上新” 柳公权书法碑刻+3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6
Qnews | 周末北京极端大风 为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多家博物馆临时闭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11
​遵化清代王爷坟残碑变衣帽架现身798艺术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17
有底蕴!有创意!博物馆里过大年、逛“吉”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8
非遗版春节:庙会上体验中国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4
北京朝阳两大民俗庙会邀市民过欢乐春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7
朝阳区今年将构建“一核心多集群”演艺空间格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