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人艺基于1957年版复排的话剧《骆驼祥子》在首都剧场上演。新版的排演不免让观众再次拿各版舞台改编与老舍原著故事进行比较。
对《骆驼祥子》的增与减
1955年,小说《骆驼祥子》在面世十多年后又一次再版。老舍为这版写了一个后记,第一句话是:“此书已出过好几版。现在重印,删去些不大洁净的语言和枝冗的叙述。”这一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做了减法,也做了加法,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注释。我们今天读到的小说《骆驼祥子》,是结合了过去多个版本又做了一些加减的平衡。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这篇文章中,老舍写道:“使我自己最不满意的是收尾收得太慌了一点。”“应当多写两三段(章)才能从容不迫的刹住。”
此后,几个版本的话剧《骆驼祥子》都是以小说第20章虎妞的死为结尾,改编的歌剧作品中,也仅续上一段祥子捡烟头之类的象征他落魄的场景作为结束。但老舍原著表现的是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青年,如何一步步沦为“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末路鬼”的过程,那为什么搬上舞台会删去这后半部分呢?
1955年再版小说的后记里,老舍提到:“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敬爱他们的好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这是因为我只看见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一面,而没看到革命的光明……”北京人艺1957年首演的话剧《骆驼祥子》,依循1955年版小说以及老舍对祥子最新的想法,又进行了一些改编。祥子作为底层劳动者,保留对他的期待,去掉他堕落的部分,留下一个出走的结局。小说原著最后部分体现着老舍的深刻性和批判精神,删去后多少会影响人物的鲜活完整和人性的复杂。因此时至今日,观众依旧会对舞台上的结局抱有疑问和期待。
跨越年代的呼应与复刻
北京人艺1957年版话剧《骆驼祥子》由梅阡改编并导演,对后来各版戏剧乃至影视作品改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版现在可见的视频资料是1980年由李翔、李婉芬、英若诚、于是之等人演绎的。人艺2007年再次排演也是依托于此版,由顾威执导,于震和王茜华等主演,舞美用了转台进行空间切换,舞台呈现较为写实。今年复排的《骆驼祥子》由闫锐和于震导演,由青年演员担纲,舞美基本复原了1957年版,传递出北京人艺原汁原味保留、传承经典,并用经典作品托举青年演员的用心。
此版舞台集中于几场室内场景,舞台背景用简单的造型和光影勾勒出老北京的城墙、白塔等物像。声音成为扩充舞台层次变化的手段,叫卖声、拉车声、风声、爆竹声……在不同场景里,老北京城特有的声音向我们交代着特定的情境。全剧没有出现洋车的完整形象,也许祥子这些底层车夫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车。虎妞之死也是暗场处理,通过爆竹声营造悲喜冷热的反差感,让人心酸。
老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是很讲究分寸感和前因后果的。例如虎妞坐月子期间的行为,为自己难产而死埋下了伏笔:“他(指祥子)知道怎样省着,虎妞可会花呢。”“连炕也懒得下。”“不能亏着嘴。”而关键时刻,祥子还迷信拜神,去医院的钱又拿不出来,也没有卖车,“只好等着该死的就死吧”。而在这版话剧《骆驼祥子》中,虎妞死于产后生病而非难产,祥子把车押了给她治病,与原著相比,他愚昧和残忍的一面被大大弱化。小福子让人怜惜,她的心意没有让祥子知道,没有给两人微妙的感情留下太多想象的空间。原著里,其实只有小福子的两个弟弟来给虎妞送殡,祥子的拉车弟兄没有话剧中的这般团结友善。
对祥子命运的期许和疑问
《骆驼祥子》以什么为结尾很关键。1980年和2007年两版视频资料的结尾,都聚焦于小福子与祥子的对话,祥子说只要他有一天混好了,准回来看小福子,全剧在这种期待中结束。今年这一版的结尾则是拉车弟兄相聚于祥子家,问他往后的日子打算怎么办,祥子说处理完家里的事就走;弟兄问他要上哪儿去,祥子则回答:“谁知道……谁知道……”众人围着残烛微光注视着前方,大幕慢慢合上。
这个结尾把视角放在底层劳动者的处境与“祥子要上哪儿去”的问题上,呼应了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人到底该怎么活着?”
在《骆驼祥子》的影视、舞台等各种改编中,1998年电视剧版基本还原了原著内容,而包括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的1982年电影版在内,大多数的改编会对祥子的堕落轻描淡写甚至略去。近年来的创作,如方旭导演的话剧,尽管把后面的章节加了回来,但和前半部分演绎的详尽程度相比,对祥子堕落过程的描述依然不够充分。
老舍笔下的祥子,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可爱的、可悲的、可恨的,且是层层递进的。2025年版话剧里的祥子,可爱的成分是大于可悲的,可悲的成分是大于可恨的。改编,需要结合不同时代的审美需要,创作本就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有一点,将个体的悲剧过于归咎外部环境而忽略人性因素,或者强调人性本身的作用而忽略环境影响都应该避免。朱光潜在论述黑格尔的冲突论和悲剧论时曾说过:“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在众多演绎祥子故事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的痛苦,却没有看到他的毁灭。
1982年电影版《骆驼祥子》拍摄之前,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导演凌子风曾刊登一篇文章《骆驼祥子,你在哪里?》。看完此版话剧《骆驼祥子》,笔者不免感慨:完整的骆驼祥子,你又在哪里?也罢!祥子要出走,是创作者的安排,也是观众的期许,留下一个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他若能像沙漠里的骆驼那样活着,也能有个盼头!可那个时代远比沙漠可怕!骆驼祥子,你要上哪儿去?你会上哪儿去?你又能上哪儿去?
文/月旦平
摄影/方非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