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获资本青睐 各方合力求解产业化难题
上海证券报 2024-05-29 11:41

“万物皆可合成”,发展绿色生物经济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共识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企业加速布局,资本“热情”投入。放眼全球,目前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更是已多达500家,合成生物公司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上周末,合肥市政府、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下称“招商创科”)、凯赛生物三方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构建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平台。这也成为政府、产业、资本三方合力加码合成生物学赛道的最新案例。

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尽管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多点开花,但还有一些共性的难题亟待破解,例如,底层技术和规模化生产面临瓶颈,跨学科人才缺乏,行业标准、政策法规与伦理研究相对滞后等。业界专家认为,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学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突破创新,构筑多层次、多维度协作网络,市场各方凝聚合力,才能共建合成生物学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合成生物学产业迎来政策东风

“相较于传统化工,合成生物制造‘用细胞工厂生产万物’”。华熙生物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总经理朱思楠对记者详细解释道,“一方面合成生物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制造业,从工业时代到生物科技时代,通过细胞工厂,我们能够以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从事生产活动。同时合成生物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的生物材料、绿色产品,改变我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解决疾病、粮食、能源等问题;此外,合成生物技术对于绿色制造、双碳目标的底层作用,能够帮助我们重塑地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是因为合成生物学具有广阔前景,国内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合成生物学发展。5月23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多项内容就涉及合成生物学。

此外,上海、江苏、深圳、重庆等多地政府均已陆续出台支持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争相提升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研发能力,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个别城市更是“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杭州市发布《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合成生物创新研发、产业化、特色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助,最高达1亿元,力争实现合成生物“研发-转化-产业”协同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日前透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正在联合研制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生物经济将有望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数字革命后的第四次产业革命。

目前我国在合成生物领域一些领先者已崭露头角。比如生产聚酰胺(即尼龙)原料长链二元酸的凯赛生物,生产石油基原料丙氨酸的华恒生物,全球市占率分别达到80%和50%。华熙生物已在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肝素、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产品上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人乳寡糖物质库。富祥药业是国内极少数实现千吨级微生物蛋白产业化的公司,且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菌株。

资本界与产业界仍存温差

合成生物也吸引了各领域的投资者跨界而来,争做合成生物公司的投资人。过去几年来,合成生物在市场的热度持续了一轮又一轮。

但市场初期的炒作往往无法持续,真正的产业化进程比预想的要更复杂和漫长,很多技术或产品最终可能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5月13日,美国合成生物学公司Ginkgo Bioworks发出公告,因公司在连续30个交易日内收盘价低于每股1美元,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出的退市警告。

Ginkgo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明星企业,2021年上市,巅峰市值一度达到260亿美元。上市不到三年,公司的市值跌去了超9成,股价跌至不足1美元。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合成生物第一股”Amyris、合成生物领域翘楚Zymergen都因负债累累,相继申请破产保护。

某合成生物领域企业创始人告诉记者,合成生物学从生物的基因编辑,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落地,这之间存在着超长的技术链条。有些技术在实验室中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将其研究成果产业化,还需要对多种方向的专业技术进行密集而深度的整合,基础设施和方法流程甚至都需要“无中生有”。

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认为,虽然美国早期生物制造热潮中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基于Amyris用生物发酵的方式合成青蒿素前体,Zymergen和Ginkgo运用IT+BT方式创建合成生物学研发模式的探索,为生物制造行业做出了宝贵的铺垫。近期,国家和很多地方政府把生物制造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相应的产业政策必将会推动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内合成生物行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随着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基因编辑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AI、计算机、工程学等跨学科技术的融合,合成生物的基础研究正在持续爆发,研发成果不断涌现。”朱思楠表示,二级市场的热捧也促进了合成生物行业的资本化进程。随着更多的资金涌入这个行业,合成生物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产业升级。这将进一步推动合成生物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但在享受市场热捧的同时,合成生物企业也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要将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放在首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下在合成生物领域,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市场准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生命健康药品、外用品(化妆品、洗护用品等)、食品等领域,市场转化、准入非常难。对于科学创新材料、产品审批规则和标准的不明确,使得创新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造成社会成本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更为科学的监管。”某合成生物领域上市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昌平聚集70余家合成生物创新企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落户平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30
山东大学:建设高能级平台 探索微生物世界
科技日报 2024-09-26
北京将建库容10万株微生物菌种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9
平谷将建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谈股论金|又一新赛道 “合成生物”板块缘何大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6
昌平丨丹纳赫北方总部及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落地昌平
北青社区报昌平版组 2024-03-19
“抗癌明星药”生物合成为何能引发关注
中国青年报 2024-03-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