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家公办青年夜校课程一天抢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07:25

“我从未想到过自己花在吃饭上的时间已经翻倍……”很多在职场拼杀多年的年轻女性在惯性“996”的生活节奏中不仅被打垮了身材,同时也慢慢与健康渐行渐远。她们迫切期待能够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破圈”,利用有限的时间大口汲取生活本身的“营养”,让自己能够在工作之余将日子过得更加立体别致,找回曾经的那个自己。如今,“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悄然成为新时尚,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纷纷掀起了市民终身学习的热潮,“上夜校”成为青年人口中的热词,同时也是不少青年充实业余时间、提升自我的首选,甚至部分城市一度出现“抢课”热潮。今年4月26日,东城区职工大学致远书院(青年夜校)揭牌,这是北京市首家公办青年夜校。在这里,两小时的课程学费相当于一张电影票,首期开设的8门课一天内就被抢光,因其高性价比而受到青年群体热捧。未来,该夜校还将陆续打造五大系列60多门课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爱上“夜校”?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东城区职工大学致远书院(青年夜校)探访。

现场

学员多为宝妈和自由职业者 68元一堂课还能顺带吃午饭

5月10日上午10点,东城区职工大学致远书院(青年夜校)“慧”吃会瘦减肥营第二次课迎来了8名学生,齐刷刷全是女性面孔。在授课老师郑转玲和高阳的带领下,她们努力“汲取”营养知识。在这堂理论课上,每个学员领到一张“学案”笔记,根据上面的指引,学员们认真评估饮食结构,并按照老师教授的公式,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计算目标体重下所需要制造的热量差,以达到减重目的。她们有的身材微胖,目的是减重,有的身材匀称,想学会吃得更健康。这群学员多为中青年群体,且多为“宝妈”、自由职业者,以及上班时间灵活的职场人。

5月10日上午, 东城区职工大学致远书院(青年夜校)“慧”吃会瘦减肥营实操课正在进行中.jpg

学员们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述,还不时将一些具体的步骤和细节做详细的笔记

陈慧慧(化名)早早地从朝阳区出发,坐了将近1个小时的地铁赶来东城上课。她是一名单身“90后”,在某培训机构担任英语教师。“我是被朋友拉进了学校的大群,当时看到了课程报名信息,希望能够健康减重,便果断报了名。”她的目标是,希望在6月底课程结束时从120斤减到110斤。

“自从工作以后,我就已经习惯每天用盒饭解决吃饭问题了,”陈慧慧告诉北青报记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几分钟就搞定了一顿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曾经的好身材已不复存在,同时各种身体问题也接踵而至。“有一天我忽然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陈慧慧说,看到镜子里渐渐发胖的身材,忽然感觉之前也许总是想用知识储备努力工作,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梦想逐渐演变成谋生。“我想积累一些学历教育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只有将自己变得更好,才能扛住更大的生活压力,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吧。”

陈慧慧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每堂课时长两小时,前一小时上理论课,后一小时则为实操课。课程共有10期,费用为每人500元课时费加180元的食材费。平均算下来,每节课只需68元,相当于一张电影票钱,还能顺带吃午饭,非常划算。这要是在外面的机构,估计得花好几千。

李女士也是第一次来上这门课程,她是一家IT公司的销售顾问,只要工作日不安排拜访客户就能过来学习。“之前我上过致远书院(青年夜校)的彩铅课,感觉很不错,又看到学校推出了这门课程,反正有时间,每周五都能来,可以帮助自己健康饮食,而且能减重就再好不过了。”

实操课换到了另一间摆满锅碗瓢盆的实践教室。操作台上,青红椒、鲈鱼、胡萝卜、西蓝花、南瓜、三色糙米等食材早已备齐,将台子点缀得五颜六色。

“这一把菠菜是200克”“这一块鱼是80克,去掉鱼骨后,可食用的部分大概是70克”“一天摄入的食用油不超过10克,也就是这个碗里的分量”……为了让大家对每种食材热量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郑转玲专门用了一个电子秤,将相应重量的食材分配好,教大家如何配出一份营养均衡又热量不高的营养餐。“不是说要严格计算每一份食材的重量,而是让大家了解特定重量食材的热量大致是多少,以及每天的摄入量大致是多少,通过目测,心里有个数,后续自己学会配餐了就能游刃有余。”北青报记者发现,大家在现场不仅认真聆听老师教授的步骤和细节,时不时还低头做笔记,将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详细记录下来。

揭秘

每门课程配备教研团队 课程设置主打一个实用

据致远书院(青年夜校)执行院长葛海晶介绍,先期推出的8门课程都由一个教研工作室来负责。“慧”吃会瘦减肥营一共有5名任课老师,每次课由两位老师搭配来上。郑转玲和高阳已经提前一周设计好了课程内容,并向学校提交了课程所需采买的物资清单,在上课前将食材备好,两人默契配合,一人主讲,一人打下手。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她们专门准备了保鲜盒将食物24小时留样。

在致远书院(青年夜校)的课程设计中,“长链条”是一个关键词,每一门课都精心设计了10次课程,从3月持续至6月底,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以“慧”吃会瘦减肥营为例,郑转玲表示,这10次课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减肥的五个不同阶段来设计,包括启动期、减脂期、平台期、巩固期,以及长期管理期,教会学生在每个阶段如何进行热量管理。此外,还会穿插不同场景下的膳食设计,比如在出差、宴请、熬夜等情况下该如何摄入。“后期我们还会根据学员的具体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比如糖尿病人、高血压患者怎么吃,孩子的营养餐如何搭配等等。”郑转玲说,“主打一个实用”。

老师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课上时间之外,持续性的日常课程管理需要他们付出不少精力,老师和学员们的互动会在课程群里不间断进行。授课老师高阳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学员都会将一日三餐拍照发群打卡,老师会做出点评、给出建议,学员也可以随时在群里提问,老师会及时答疑,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真正有获得感、能学到东西。

服务

应学员需求确定上课时间 后续将推出更多夜间课程

在课程体系方面,致远书院(青年夜校)共设计了艺术类、营养健康类、传统文化类、财商类、语言类这五大类课程体系,本学期已推出了8门课,课程价格均在500元左右,下学期将再开8门,包括古琴、瑜伽、团扇绘制、八段锦等等。

明明被称为“夜校”,为何“慧”吃会瘦减肥营上课时间是在周五上午?北青报记者翻开了本学期8门课程的上课时间表,除了京剧艺术体验、美甲艺术、景泰蓝小品制作、彩铅画这四门课的时间安排在周末,其他四门课程也均被安排在了工作日。

对此,葛海晶向北青报记者解释:“一开始我们确实试图将课程设置在晚上和周末,错开工作时间以满足上班族的需求,但经过前期调查问卷摸排,学员中有不少是宝妈和自由职业者,她们工作时间不固定,因此目前开设的课程时间会按照大多数学员的现实情况来,后续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推出更多夜间课程。”

对话

夜校办得如何 青年人会用脚来投票

对话人:东城区职工大学致远书院(青年夜校)执行院长葛海晶

北青报:为什么如今青年夜校越来越火?

葛海晶:青年夜校是重要的公共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空间,在这里,年轻人不仅能习得新的技能、保持竞争优势,更能丰富业余生活、充盈精神世界,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夜校不仅为社会民众提供多元、高质的学习平台,更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路径。正是“非学历化”特征促成了夜校的“去功利化”导向,让广大学员可以摒弃传统学业表现带来的焦虑,更多地去享受学习过程本身。

国内不少城市都在开展夜校课程。像去年9月份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报名时,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9117个线下上课名额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光,大多数课程名额一分钟内就被“秒杀”,网友直呼“梦回大学抢课”“比假期抢车票还难”。越来越多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夜校、老年大学这类由政府组织、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校,普惠是它们最大的吸引力。青年对夜校的关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年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很大。

虽然我们在北京是最早试水夜校的公办机构,但青年夜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很多同行都在跃跃欲试,学生真的会用脚投票,未来可能充满了挑战和考验,关键还是要把课做好,让学生觉得没有白来。

北青报:上夜校的群体学习需求都有哪些?

葛海晶: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由职业者、宝妈、准退休人员、时间相对灵活的上班族等等,只要时间能对得上,都会来报名。

通过前期的摸排和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青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把青年夜校当做兴趣班,用来富养自身的精神世界。青年夜校可以说是成年人的“少年宫”,是年轻人长大之后想再体验一把上兴趣班的需求,是在“好好养自己”的明证。以艺术教育为例,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整体态势,中青年艺术教育的大片空白,与少儿教育和老年大学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上夜校课程也是再择业的基础,不少青年群体希望通过夜校提升自我、学点职业技能,比如PPT制作、商务礼仪、商务英语、视频剪辑、家政培训等等都是当下夜校的热门课。再次还可以缓解压力。他们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喘一口气”,去拥抱不一样的自己、解锁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并在“高效率文化”“优绩文化”的日常工作生活之外,开辟一个没有“内卷”和“内耗”的心理空间,也为青年人自我调适、自我疗愈、自我和解、自我突破、自我成长带来新的契机和可能。

北青报:如何针对青年人的需求去设置课程?

葛海晶:我们先期推出了13门免费公益体验课,包括京剧、插花、景泰蓝制作、营养课堂、理财知识等等,让大家在群里报名,一边上课、一边在群里发问卷搜集反馈,了解青年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们会密切关注青年经常浏览的社交平台来获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再结合项目功能定位来设置夜校课程。通过充分调研,学校可以根据青年的反馈不断动态调整课程,最大限度回应青年呼声。随着人员越来越多,最初的400人群迅速扩大,半年多时间,我们涵养了1400多名用户,已经扩展到了7个群。每个月我们都会在群里发送调查问卷,了解学员对课程的建议,并尝试不断推出新的课程。

学生上完公益体验课后对正式课程的呼声很高,我们也担心,要是再不早点开课学员要流失掉了,而且国内其他不少城市都在开设公办夜校,学校也想抓紧试水。于是,结合教学规律,刨去2月份的春节,3月份我们就赶紧启动了。这学期先推的8门课程也是结合前期学员调查问卷结果而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