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诙谐和憨直之外,东北的另一种语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0 19:00

冰雪、老工业城市、二人转、大酱沾一切、感染力爆棚的口音,除了这些,你对东北的印象是怎样的?写作者盐和,用文字给了人们另一种可能。很难相信长篇小说《比喻》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他在营造氛围和意境方面如此娴熟,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讲述了东北故事。

盐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文学创作一直是他追逐的理想。多年潜心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比喻》于2023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市,等待广大读者的品鉴。《比喻》借助辽西一个叫作烟火的滨海小镇,讲述了烟火的变化兴衰和烟火人的命运。故事以二十世纪初的鼠疫事件为切入点,勾连起跨越百年的东北传奇,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风云,是中国人几千年精神与传统的缩影,隐喻了人类思想史的生发、冲突和归宿,在失落、纠结和悲壮中探讨存在的价值。小说以较为先锋的姿态展开叙事,现实与历史并置,想象大胆,隐喻色彩浓厚,加增了阐释的空间,通过凝练、陌生和思辨的笔触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而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个人和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重新思考。

对于《比喻》,作者盐和曾经提到:“骆驼山、一星河、杨树林、南山、小石桥、大海和码头……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故乡里这些实在的事物上,我最初学会了分别。经验被意识转化为知识,我借此尝试表达自我和他人。”所以,在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有故乡的亲切感,不会因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而隔阂,而是质朴纯粹的感情打破了壁垒,愿意让人去接近、去了解、去融入,从而完成一个场域的塑造,在这个场域中,孙灵问、孙莫问、梁先生、大皇姑、张楚云、雨霖、殊兰、兰若、孙灵灵、故新……《比喻》里所有的人物粉墨登场,似戏非戏,传奇动人心。

盐和说:“在现实和思想中间,那些形象投下了他们的影子。象征最终使《比喻》借助差异完成了某种同一。我自知,它还不够完美。”诗一样的故事和人,等待有缘人来读出它的另一种语境。

《比喻》   盐和 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盐和,原名刘来刚,现居沈阳,1976年2月生于辽宁省绥中县,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业经商,自2017年起,开始投入较多的精力进行写作,著哲学作品《工具的重构》等,中篇小说《使命》《饥荒》《简》等。曾于2021年和2022年发表短篇小说《大鱼肚腹》(载《辽河》)、《双鱼棋局》(载《厦门文学》)。 内容简介: 《比喻》借助辽西一个叫作烟火的滨海小镇,讲述了烟火的变化兴衰和烟火人的命运。故事以二十世纪初的鼠疫事件为切入点,勾连起跨越百年的东北传奇,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风云,是中国人几千年精神与传统的缩影,隐喻了人类思想史的生发、冲突和归宿,在失落、纠结和悲壮中探讨存在的价值。小说以较为先锋的姿态展开叙事,现实与历史并置,想象大胆,隐喻色彩浓厚,加增了阐释的空间,通过凝练、陌生和思辨的笔触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而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个人和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重新思考。 小说以曹故新在八十年代重返烟火为叙事视角,以孙灵问、梁先生、孙莫问、张楚云、雨霖、大皇姑、故新、周伟国、兰若、孙灵灵等几代人的思想、信仰和爱情等矛盾纠葛组织情节。 故新两次来到烟火,在烟火生活得越久,故新就越惊讶于烟火的不凡,这里的每一位老人似乎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段传奇。

精彩试读:

骆驼山坐落在烟火的北面,它像极了一匹卧倒的骆驼。

按照常理,那不过是人们借经验和想象使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但是因为两个扑朔迷离的传说,骆驼山倒显得有些合理地神秘了。

传说的第一个版本听起来多少让人信服。公元前二世纪时,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于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派陕西汉中人张骞率领由一百多个随从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日夜兼程向西而行,目的是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使团行至陇西一带的黄沙处,遇见了十个年轻人,其中九个年长些,一个弱冠光景。年龄最小的那个只穿着白色的里衣,站在一个丈余深的土坑里。其余九个则站在坑外。旁边摊着彩色的外衣。张骞听见那年龄小的哀求,喊上面的众人为哥哥,便猜出了八九分。这时,哥哥们把弟弟从坑里拉上来,讲定二十两银子,执意要把弟弟卖给这个当大官的。张骞得知年长的九个是这个少年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据这个少年讲,他的生母已经过世,因父亲对自己过于宠爱而招致了哥哥们的嫉妒,他们才动了杀念。他不敢回家,担心哥哥们继续报复,请张大人收留他。张骞见年轻人秀雅俊美,口齿伶俐,而且识文断字,心里不胜喜爱。两人朝夕相处,因性情相投在旅途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张骞收少年做了义子,为示忠心,少年主动要求随张姓。张骞为这个义子赐名张骢。不料使团被匈奴俘虏。八年的软禁生活漫长如八十年,张骢从懵懂少年长成了渴望投身于繁华世界的青年。他终于抵不住诱惑,偷走了张骞的家传玉佩,收买了一个看守,骑着骆驼逃出蛮荒之地。张骢因惧怕哥哥再报复,没敢回家,经一路周折直到洛阳落脚,方隐姓埋名,并娶妻生子。两年后,他闻听张骞大人活着返回长安,并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一次在洛阳城内,他看见了一张官府的寻人告示,上面赫然画着他的半身头像。告示的大致内容是,张骞大人正在寻找他的义子张骢,希望张骢见告示后速到长安,随他一起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骢看后一惊,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回家后说服了岳父,带着家眷一路向东,直逃到帝国权力真空的东部,即今天的辽西境内。因路远急行,走到大海边上的沼泽之地,负重的骆驼疲惫不堪。休息时一只毒蛇钻进了骆驼的鼻孔,张骢挥刀砍断了蛇的下半身,但为时已晚,骆驼还是死了。主人出于感恩,厚葬了骆驼。一家人就地扎起帐篷过夜。第二天醒来,众人发现他们居然躺在一座山的山腰上。故此,烟火北面的山得名骆驼山。

当先祖和先祖母在两天内先后过世的第七日,张氏的一个后生爬进了石洞,在鼻孔居中的地方发现了一块碗口大小蛇头状的透明石头。他向里面望去,见两条人头蛇身的怪物正在交尾。此人吓得撒腿就跑。他在家里不吃不喝躺了整整三天三夜,第四天早上终于醒了过来。他告诉家人,老祖宗给他托了个梦,安慰他不要怕,他在山洞里见到的并非怪物,而是他们的仙体,因为那条被砍死的蛇是正在修炼的蛇仙,当它失去肉身后,它的灵就与老祖宗的肉身结合起来,交尾的形式是在祝福子孙后代繁衍不息和种族的延绵接续。他们承诺不离开村子半步,住在骆驼山的山洞里继续清修,保佑子孙后代,直至最终完全化为人身。老祖宗还再三告诫后人:不得私自闯进那个洞穴,因为有白色的母狼把守,免得伤及了性命。

第二个版本的核心事件与第一个版本几乎相同,只不过张骢自始至终从未背叛义父张骞,而是一直守护其左右,直至公元前一百二十六年成功逃离了大漠,重返长安。除了义父受到朝廷的嘉奖,张骢也得到了嘉奖。而且他被一个叫东郭先生的都尉看中,都尉把自己的独生女许配于他。这位东郭先生名叫甯乘,是《史记》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若干年后,因为某种不明原因,张骢和岳父一家人开始逃难。总之,到了辽西境内后所发生的情节和第一个版本一模一样,张氏后生所见的情景也和第一个版本完全相同。

也许记忆有其自己的意志,它按照自己的嗜好,而不是按人的意志,选择接受或排斥某些信息。因此这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才得以同时流传下来。但人们习惯美化热爱的事物,而向自己隐瞒其本质。正如所有民族的历史一样,烟火人把第二个版本视为严肃的东西。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