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街之声——金融街发布”活动中,北京金融街研究院重磅发布《华侨金融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华侨金融发展理论逻辑,全面梳理华侨金融发展历史脉络,总结新时代华侨金融服务需求基本特征,以厦门国际银行为案例,探讨华侨金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最终提出对策建议。这是国内外首次对华侨金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规模相当于同期中国GDP总量的35%
据2023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侨务工作情况的报告》,我国海外侨胞总数逾6000万,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华商群体和华商经济。据估算,截至2019年,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规模约为5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中国GDP总量的35%,全球GDP总量的近6%。
《报告》分析指出,随着华侨经济的发展,华侨金融服务需求产生了新变化:一是华侨经济连接中国与世界,对与其投融资配套的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银行服务需求快速增加。二是在跨境贸易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跨境金融创新的需求显著增加。三是在“数据驱动式金融”背景下对数字安全及合规监管的要求显著提高。四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快速上升背景下对稳定资产的需求显著增加。
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业务规模突破“千亿”大关
面对华侨金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结合相关客户分布及金融需求,阐述了厦门国际银行服务华侨的特色化业务实践。厦门国际银行是我国第一家侨资背景的中外合资银行,是研究华侨金融发展的最佳案例。
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于1985年,成立时的外方股东为东南亚爱国华侨李文光先生,其附属机构澳门国际银行也是由李文光先生于1974年在澳门创办,另一家附属机构集友银行由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倡办,拥有80年的差异化发展历史及众多的东南亚华侨小股东。
厦门国际银行深具华侨基因,致力于打造“华侨金融优选银行”。截至2022年末,厦门国际银行国际化业务占比已超三分之一,不仅是首家在港澳拥有全功能附属商业银行的城商行,也是国际化业务占比最高的中小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在其第五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发挥福建侨乡优势,打好‘侨牌’”,将勇当华侨金融服务主力军作为未来重点战略方向之一;视华侨华人客群为重要客户群体,制定华侨金融总体发展指引;率先发布银行业华侨金融服务标准。
2022年,厦门国际银行推进顶层设计,在总分行及附属机构成立华侨金融部门,推动分支机构设立华侨支行或华侨金融特色专营团队,专门负责华侨金融业务的营销管理和发展推动。截至2023年10月末,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业务规模突破“千亿”大关,为超7万侨胞侨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宏微观层面聚焦华侨金融发展对策
华侨金融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报告》显示,自1985年颁布改革开放后首部关于华侨投资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华侨投资优惠的暂行规定》后,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华侨投资的相关规定,以更好保障华侨投资权益。然而,保障华侨投资权益的配套政策已不能满足当前华侨金融多样化发展需求,应对国际金融环境的时时变化,华侨金融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在宏观层面,《报告》建议给予华侨金融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定位,打造特色鲜明、标准统一的华侨金融服务范本,政府牵头制定华侨金融全球区域性战略规划,政企协同对接服务华人华侨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厦门国际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在海外侨胞和华商资本密集区域进一步扩展国际化经营、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国家金融竞争力,促进中国与侨胞住在国共同发展繁荣。在微观层面,《报告》建议以厦门国际银行为样本,提出打造华侨金融优选银行的实施方案,包括全球发展战略、组织保障机制、特色业务模式、风险防控体系、社会责任建设等内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