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元传记式解构“勃朗特热” 还原天才本相——《勃朗特迷思》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1 17:00

(英)卢卡丝塔·米勒 / 白天明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3-9

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维多利亚文学史上颇负盛名,她们既作为璀璨的星群而闪耀,又作为单独的巨星而发光,至少就夏洛蒂和艾米莉来说是如此。二十岁的夏洛蒂渴望当一名作家并“成为隽永”,经过一百多年的考验,她的《简·爱》和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已经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文学纪念碑”丛书最近推出的《勃朗特迷思》中,英国文学批评家卢卡丝塔·米勒试图勾勒出 “勃朗特三姐妹” 成为文化偶像的历史过程,以及在后世文化传播中的形象建构问题。不止于历史,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传记和文学批评糅合在一起,细致研究了从夏洛蒂·勃朗特去世直至本书最初出版的一百五十年中,勃朗特家族(特别是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形象的嬗变。这本书英文版最早于2001年问世,2002年这部传记又经过广泛修订、全面重审,简体中文版由英国文学博士生白天明据2002年修订版精心翻译。

对卢卡丝塔·米勒而言,勃朗特家族的不凡之处在于三姐妹和她们的整个家族凭借自身成为传奇人物,自从伊丽莎白·盖斯凯尔远近闻名的《夏洛蒂·勃朗特传》于1957年付梓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勃朗特家族的生平材料涌现,这激发了她最初的写作灵感。

将这本书称为元传记(metabiography)并非理论噱头,书中第二三四章就围绕盖斯凯尔夫人如何写《夏洛蒂·勃朗特传》展开整体性论述,既有当时写作情境的还原,又有后世影响的辐射。这部虚实相生的缅怀之作彻底掀起哈沃斯牧师住宅为原点的勃朗特在地性热潮,也标志着勃朗特家族作为文化偶像的诞生。米勒对此本传记着墨颇多,既是对“勃朗特热”的细密追踪,也是一次抽丝剥茧式的解构。

第五章之后荡开一笔,挣脱事实传记的束缚,米勒通过信件、心理传记、虚构文学、舞台剧、影视作品等材料,进一步聚焦勃朗特三姐妹本身,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人文思潮的交叠与转换,尤其是女性主义浪潮所带来的新视野。

勃朗特家族的名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在新的背景下重塑她们的生平故事,以及她们(尤其是夏洛蒂和艾米莉)在各种媒介中呈现不断嬗变的面相。米勒在创作这本书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打开了关于“疯传”(going viral)的思路:当作家的生活(无论是内心的,还是外在的)从她们私密的停泊之所挣脱并驶向公共领域时,会发生什么。这一系列追溯,其目的之一也是将声名在外的三姐妹从过于感性的解读中“拯救”出来,也是其作品的核心诉求之一。

米勒认为“我们应该把传记视为一种‘两栖’的艺术形式,而它在理想状态下既受到证据的约束,又要创造性地回应文学塑造、形式与意义带来的挑战”。或许《勃朗特迷思》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成的作品。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