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潭未来社区一景
“家里是双职工,放暑假没空照顾孩子”“楼上有人跳绳,动静太大扰民”……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斗潭未来社区的居民在“邻礼通·三民工程”小程序应用(下称“邻礼通”)上发出如是诉求。
一桩桩民众身边的小事看似“鸡毛蒜皮”,却真实地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柯城区,以“邻礼通”为牵引,诸多当地民众身边的“小事”正在被重视与解决。
“我在‘邻礼通’看到社区正面向暑期大学生招募志愿者,开展公益托管,帮助双职工社区居民缓解带娃的压力,就报名参加了。”近日,今年大二的斗潭未来社区居民翁星月说,和她一样,眼下有十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社区帮忙开设各类兴趣课程,陪伴青少年度过假期,让其父母安心上班。
在斗潭未来社区,越来越多民众“活跃”在“邻礼通”小程序应用上。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雯告诉记者,从反映诉求到解决问题,“邻礼通”已基本形成由“民情沟通”到“为民服务”的回路闭环。
“社区工作需要重视居民的每一件‘小事’,从‘邻礼通’应用上线至今,我们已经通过应用办结事项30000多件。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希望不管是居民家里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还是居民觉得社区哪里有问题需要改善、或者是居民觉得邻里之间有哪里沟通不畅,都可以得到及时回复与解决。”李雯说。
目前,“邻礼通”已集成“医保通”“南孔助残”“报事报修”“物业缴费”等40余项服务应用和场景。同时,在“邻礼通”的“民情档案”中,当地对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14类重点人群进行“红黄绿”分类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
例如,针对空巢老人,“邻礼通”对子女不在同城、身体不好的居民标注为红色;有子女在同城,但身体欠佳的居民标注为黄色;虽然独居但身体状况好的标注为绿色。网格员都会根据颜色的不同,定期上门看望。
斗潭未来社区工作人员(右)为社区独居老人送上新鲜蔬菜
“我70多岁的弟弟一个人住,这里的社工常常会上门关照他,给他送菜送水果。”今年82岁的阎乐山是归国华侨,曾旅居加拿大近20年。回衢州定居后,他就一直在斗潭社区开展公益性质的书法培训。“我会写毛笔字,能开个班聚聚人气,我很快乐。关心、关爱都是互相的。”
不仅在城市,今年7月,柯城区将“邻礼通”推广至农村地区。作为第一批“用户”,当地万田乡上蒋村党支部书记蒋峰告诉记者,几天前,自己在“邻礼通”收到一条村民上传的报修事项:“村篮球场的路灯好像坏了,总是一闪一闪。”
上蒋村的篮球场
“我联系师傅很快就修好了。这段时间,村里正在推广‘全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篮球场就是其中一个‘阵地’。特别是晚上,篮球场人很多,不能因为路灯的原因打消大家的热情。”蒋峰说。
在他看来,“邻礼通”最方便之处,还是实现村民信息、待办村务一屏可掌、一目了然。
“比方说,我需要统计村民的一些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看到,不用回办公室看,也不用手写登记,节省了很大的工作量。”蒋峰说,村务信息的数字化正帮助村干部更好开展工作,助推了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如其所言,“邻礼通”起源于2009年衢州在推动农村工作中探索创新的一项有效机制——以“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相关做法。后来,该市发现‘民情底数不清,民情的沟通不畅,民意服务不优’的问题同样出现社区。
为此,近年来柯城区以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为目标,聚焦现代社区建设,数字赋能打造“邻礼通·三民工程”数字化应用,旨在为居民提供优质集成服务,全面提升现代社区治理水平。
日前,柯城区委书记蒋国强对记者说,“邻礼通·三民工程”应用是推动发展、优化治理、完善服务、促进稳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未来,柯城区各级各部门将牢记殷殷嘱托,走深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优化线上功能、落实线下机制、强化工作闭环等方面下功夫,打造新时代“三民工程”升级版。
记者观察发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下,民众感慨“虽然住进高楼整洁美观,但是少了村前村后的热闹劲、街坊邻居的人情味”;社区工作者也苦恼“治理过程中居民真实数据与需求难掌握,精准服务难开展”。
从基层应运而生的“邻礼通”不仅在服务端优化了民众的社区互动体验,还在管理端构建了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场景,逐步探索出一条从“为民众解决好每一件身边事、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到“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路径,全面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张斌 董易鑫 王舒怡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