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竟然还有这几种“功效”?别得意,还是得治它!
科普中国 2023-05-14 21:30

1982 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利·马歇尔和鲁宾·华伦从人体的胃壁黏液层里发现一种螺旋杆形状的细菌,他们发现胃里有这些细菌的人,胃壁在显微镜下显示出胃炎的典型症状。

1984 年,这两位科学家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把这种细菌命名为幽门螺旋杆菌,并提出“胃溃疡与胃癌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这一假说。

假说提出后,科学家和医生们无情地嘲笑了一番。

他们为什么要嘲笑呢?因为人体的胃是一个强酸性环境,与汽车电池里的酸强度相当,酸性强到可以杀死任何一种细菌,所以当时的科学家和医生都不相信,竟然能有细菌能在胃里存活下来。

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说,让人们注意到这个理论,巴利·马歇尔“以身试菌”,服用了他们在培养皿中培养出来的幽门螺旋杆菌。不久之后,他就罹患了胃溃疡,算是为了追求真相而不惜付出健康代价的一名科学家了。当然,他之后使用抗生素杀死了幽门螺旋杆菌,治愈了胃溃疡。

巴利·马歇尔和鲁宾·华伦在分离幽门螺旋杆菌、证实它们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联、改变胃溃疡疾病的治疗手段中所做出的贡献,让他们获得了 20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旋杆菌,让医学界非常重视

基因测序分析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胃携带幽门螺旋杆菌已经有十万年的历史了,这个时间是目前的技术手段所能检测到的极限。其实说不定在更早之前,幽门螺旋杆菌就已经在人类祖先的胃里生活了。

自从 1982 年幽门螺旋杆菌被发现,各国的科学家和医生都如临大敌,非常重视。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粪口、口口途径传播,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特点,因此它的感染面非常广,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大约半数的自然人群被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七成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并不表现出任何症状,除非做专门的碳 14 或碳 13 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否则不易发现。但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顽固性口臭等症状,病程进展缓慢,容易反复发作,还会引发其他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1994 年,国际癌症机构(IARC)宣布幽门螺旋杆菌为一类致癌物,2017 年再次被列为一类致癌物,全球所有胃癌患者中有 36% 和 47% 的病例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几乎 100% 的慢性胃炎、67%~80% 的胃溃疡和 95% 的十二指肠溃疡被认为也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

需要对幽门螺旋杆菌“赶尽杀绝”吗?

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导致了如此之多的消化系统疾病,还会引起胃癌,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不好的细菌,人体最好不要有它们,世界各地的医护人员也发起了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全面战争。

但幽门螺旋杆菌真的对健康毫无益处吗?

1. 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道菌群失调

马丁·布莱泽是美国一名微生物与免疫学方面的专家,也是美国总统防治耐药细菌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在《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写道:人的体表和体内有许许多多与人类“和平相处”的微生物,它们参与了人体的代谢、免疫、发育过程,许多疾病其实是平衡被打破的结果。[1]

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致病,有研究表明,对于一部分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而言,他们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是因为消化道菌群失调,缺少了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其他微生物。所以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发出提醒,告诉人们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十万年来,地球上有一半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里驻扎,成功地抵御了各种大风大浪,保持着微生物的平衡。

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会不会反而对健康有益呢?

这种想法令马丁·布莱泽“思路大开”,他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实际上亦敌亦友:随着人的衰老,它会增加你患胃溃疡与胃癌的概率。但与此同时,它也保护了食管,降低你患胃食管反流疾病或者其他疾病的概率。

2. 幽门螺旋杆菌与食管腺癌

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时候,一直采用的抗生素清除的方式。三年后,他们检测了患者的胃部及食管,结果发现,接近一半的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确实被清除干净了,但另一半患者体内仍然存在幽门螺旋杆菌。

同时,成功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发生食管反流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清除的患者。随着幽门螺旋杆菌的消失,胃癌的发病率虽然开始降低,但是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却在逐年攀升。

3. 幽门螺旋杆菌与哮喘

大规模哮喘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发现: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平均在 21 岁时患上哮喘,而那些不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平均在 11 岁时就患上了哮喘,这表明缺少幽门螺旋杆菌与儿童时期的哮喘发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证据表明,儿童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也许可以保护他们不得花粉症。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尤其这些人群一定要根除治疗

我国有超过 50% 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很多人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的确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但主动筛查所有感染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

2022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发布了《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以下简称《国六共识》)。《国六共识》指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有效地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同时亦可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在胃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发生前根除获益更大。[2]

大家可以对照报告中推荐的根除指征,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根除。

《国六共识》列出了 13 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根除指征,并强调对符合根除指征的感染者,在实施根除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根除治疗的获益、一般健康状况,以及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个体化处理。只有获益较大的感染者,才推荐进行根除。

比如: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一般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预防胃癌的获益会高于低风险个体。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之后,幽门螺旋杆菌占据了胃内大多数的生态位,成为优势菌群,其他细菌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导致胃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显著下降。而根除治疗有助于微生物多样性和平衡生态的恢复。

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提醒人们消化道菌群失调,其存在和食管腺癌发病率低、哮喘发病率低,以及保护儿童不得花粉症有关。

但切记,幽门螺旋杆菌仍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不可对它心存侥幸!各位还是要注意筛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应立即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建议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不要“因小失大”!

参考文献:

[1] [美]马丁•布莱泽,消失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健康危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7.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学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5):289-303.

作者:曾心月 科普创作者

审核:施劲东 上海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