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暑假送外卖挣钱交学费 母亲:家里没经济压力 孩子希望自食其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2 20:06

近日,山东德州一名19岁的大学生送外卖,两个月跑3474单赚1.7万元交学费,引发社会关注。9月2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这位男生的母亲郭女士。郭女士表示,她家没有经济压力,没有要求孩子去送外卖挣学费,但儿子自尊心很强,他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要自食其力。两个月孩子每天起早贪黑,晒得很黑。郭女士称当时发视频只是为了记录孩子的外卖生活,她也晒出了孩子的跑单量截图以回应网友质疑。

男生送餐60天自己挣学费引关注

近日,山东德州一名女子发视频称,19岁的儿子送外卖两个月跑3474单赚1.7万元交学费,引发社会关注。9月2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这位母亲郭女士。郭女士介绍,儿子小赵今年19岁,开学上大二,学校位于潍坊,学的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8月31日,男孩已经离开老家返回学校。

郭女士介绍,今年暑假,儿子送外卖整整送了60天,平均每天60单。“钱挣得真的很不容易,你知道今年高温天持续的时间长,山东也很热。而且今年雨水也多,孩子很多次被雨淋湿,淌着水送外卖。”郭女士讲述,儿子说过夏天送外卖还不如冬天,冬天冷可以多穿点。但夏天在室内都不一定受得了。儿子晒黑后照镜子说:“妈妈我好黑,不过没事,回学校两个月我就能白回来。”

尽管又累又热,小赵一直坚持着,只有8月的时候因为中暑休息了一天。郭女士说,孩子心里有个预期,不达到他想要的单量就不回家。郭女士和丈夫每天都叮嘱孩子一定注意安全,不要闯红灯,不要抢速度。郭女士每天晚上一遍遍催着孩子回家,孩子才回来。

郭女士也劝孩子不要这么累,学业做好就可以,金钱的事情交给父母。但孩子说不觉得苦。

寒假已挣一万一千元

郭女士介绍,她的儿子其实不是第一次送外卖。去年高考结束、寒假各送了一个月。第一次送的时候不熟练,也没有挣很多。寒假那次,过年、初一、初二都没休息,过年期间单价高,那个月加上奖金他就挣了一万一千块钱。

郭女士说,自己和丈夫都有稳定的工作,家里只有这一个孩子,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养孩子不成问题。他们从没有对孩子提出过让孩子自己挣学费的要求,是孩子主动想去挣钱,送外卖。

郭女士说,去年高考结束,她在上班的时候儿子给她打来电话说要跟同学一起去送外卖,一开始她是不同意的,她觉得送外卖辛苦又不安全。她告诉儿子,如果想做兼职找个室内的轻松点的就行。可孩子执意要送外卖,还说已经交了押金,还有同学一块,郭女士这才同意并告诉孩子一定注意安全,挣多挣少都无所谓。

母亲晒截图回应质疑

网上有好多人质疑父母不作为才让孩子送外卖,郭女士说真的不是这样,“我们做父母的宁可自己不吃不喝都要给孩子最好的,我们就这一个孩子不可能对他不好”。

郭女士说,她和孩子爸爸都是70后,结婚的时候,家里没什么经济基础,都是靠自己打拼,后来都在县城里面买房买车。“我和他爸爸平常很节俭,也很忙,也许孩子看到父母不容易,有了自己挣钱的意识。”她说,儿子自尊心很强,他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要自食其力,不想再伸手管父母要钱。孩子自己挣到钱了,自己挣钱自己花,他很有成就感。“学费6000元,他自己把学费和生活费都挣出来了。”母亲节、妇女节,郭女士的生日,儿子都会给她发个红包,孩子爸爸喜欢喝酒,儿子有时候点外卖啤酒给送到家门口,孩子就这样孝顺孝顺父母。

网上有一些人质疑单量造假,电动车一天都跑不到100公里。郭女士说,有些人不一定了解外卖,这么多单不用非得一单一单地跑,高峰的时候,一次就能顺路送个七八单。电动车、衣服装备其实都是跟站点租的,一块电瓶不够用,也会换电瓶的。孩子送外卖达到准时率,还有全勤奖的奖金,站点该给结的工资都给结了,一分不少。

郭女士也晒出了儿子跑单量的截图,7月1日至7月31日,完成单量1656单,准时率100%,满意度97%,送货距离3323.1公里。8月1日至8月30日,完成单量1800,准时率100%,满意度99.1%,送货距离3529.6公里。这个截图是8月30日中午孩子发过来的,下午又跑了18单。

男生:更多是精神收获 变得更加开朗、有韧性

9月1日,小赵在网络上发文,“如大家了解到的,今年暑假跑了两个月,赚了一万多块钱,下半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够了。我很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在毕业之前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小赵说,这不是他第一次来送餐,去年寒假,他在同一个站点做过,站长人不错,站里的同事相处得也很好;其次,齐河是个小县城,配送距离不远,配送难度一般,所以这份兼职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第三,对他自己来说,能赚到钱肯定是好的,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通过兼职,他变得更加开朗、有韧性,每天忙忙碌碌,跑一单就有一单的收获,这是很踏实的感觉。

小赵说,辛苦和委屈肯定都会有的,这份职业跟其他任何一份职业都一样,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关键是用何种心态来看待。小赵已经跟站长说好了,今年寒假给他留个“位置”,时间合适的话还会再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匡小颖
编辑/朱葳
校对/李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