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玉龙雪山雷击致1人死亡,未来如何避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25 16:29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官方微博8月25日通报,24日13时34分,玉龙雪山云杉坪突发雷击伤人意外事件。事件发生后,玉龙雪山管委会、市县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治,阮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对此丽江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深感痛惜。目前,善后处理及后续相关工作正有序开展。

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当时一对男女在玉龙雪山景区拍婚纱照时,突然有一道雷电劈下来,两个人一起被劈中了,摄影师、化妆师等帮助打110、120,女子缓了一会就被抢救回来,男子一直没有动静,等到医护人员来了还在抢救。这是一个不幸和意外。从当时的情况看,在场的人也对拍婚纱照的男女进行了抢救,说明在场的人都有较好的急救意识和行为。只是因为事件发生太突然,才导致不幸。

尽管是意外,了解雷击的知识和掌握一些躲避雷击的技能对避免雷击也是有用的,尤其是在目前的环境变化之下,更需要了解雷击的新认知。从自然环境看,高海拔地区容易发生雷击。5月28日,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德荣马乡7名正在采挖虫草的村民被雷电击中身亡。他们是在海拔4500-5000米的高原上控虫草。由于高原上更容易发生雷电,而且更强烈,加上他们躲雨时集中在一起,因而酿成悲剧。

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最高处海拔5596米,终年积雪,雪线高度介于4800-5000米之间,因此拍婚纱照的人也位于高原之上,遭遇频繁出现的雷电也可以说是一种概率更高的事件。高原上容易遭遇雷电当然并非是因为地势高,雷电可以比在平原地势更容易击中人,而是还有其他原因。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雷电活动,而且好发于春季和夏季,其中华南、西南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是多发地域。从年均雷电日数统计和分布看,中国低纬地区的雷电多于高纬地区,而同纬度地区则是地形复杂的山区多于地形平缓的平原地区,原因也在于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是一个大气热源,相当于季风的发动机。青藏高原提供了一个年均约每平方米20瓦特的大气热源。以青藏高原面积为250万平方千米计算,提供的功率相当于50亿千瓦,而三峡发电站的总功率约为1820万千瓦。因此,青藏高原提供的热源相当于275个三峡发电站的功率。青藏高原的强大热源像一个大功率发动机,推动季风长驱直入奔向内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表的气压只有海平面处气压的一半多一点。而且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海拔最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光程较短;高原上大气的密度较小(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含量较少,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这些原国在使得太阳辐射的折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大减弱,从而使得高原地表的太阳辐射很强。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强烈,影响了其上空的大气环流,雷电活动便高发频发。玉龙雪山处于青藏、云贵2个高原的衔接部位及滇西北横断山区和滇东高原区2个地貌形态组合区域的交界地带,既是高原地带,也属于广义上的青藏高原。这些地方大气环流强烈而复杂,容易产生雷电。

气候变暖也容易产生雷电天气。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物理研究人员在2020年11月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北极出现雷电的次数是10年前的数倍,而且这一频率未来还会翻倍。研究人员利用全球雷电定位系统(WWLLN,一种监测雷电发生的自动化的气象探测设备)监测发现,在北纬65度以上的夏季,每年雷击次数从2010年的约35000次上升到2020年的近250000次。

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比地球上其他地方都快,闪电的变化在那里最为明显。原因在于,雷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当对流风暴云中的冰晶(对流风暴云中充满了由暖空气引起的翻滚的气流)碰撞并转移电荷时,闪电就形成了。然后电荷逐渐分离形成,在达到临界值后,雷击被释放。

同时,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印度的雷击次数增加了34%,发生雷击现象1850万次,同一时期有1697人因雷击事故身亡。研究人员认为,雷电增加与气候变化、城市化过度扩张、环境污染等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气候变化是主要诱因,这种变化会激发特别靠近地面的云层触发闪电,随着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快速上升的水汽加快了带电云层形成的周期。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会使闪电次数增加12倍。因此,全球变暖对于雷击次数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

高原、气候变暖等,都是雷电变多的重要因素。因此,现在和未来,预防雷电需要在春夏季避开高原活动,实在要进入高原和山区,需要提前知晓当地天气预报,尤其是雷电预警。此外,还要遵循被实践证明的另一些防范措施,包括: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线,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雷雨天气不在旷野行走等。遭遇雷击之后也需要自救和他救。旁边的人首先要拨打急救电话,再把受伤的人放平,进行心肺复苏,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这些措施都会避免和减少雷击造成的伤害。

文/张田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从雪山到森林,中国科学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天堂”
新华社 2024-06-03
北青快评|夜宿箭扣野长城遭雷击的教训值得汲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1
畅游青甘藏需求旺盛 青藏铁路:加开旅游专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1
畅游青甘藏需求旺盛 青藏铁路:加开旅游专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0
5896米!昆仑山脉海拔最高的气象站点正式建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23
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取得十大进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29
应该如何看待青藏高原正从“高冷”变“湿暖”?
科普中国 2023-06-25
如何看待青藏高原正从“高冷”变“湿暖”?
科普中国 2023-06-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