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医护人员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核对患者住院床位。4月16日,连续多日阴雨的上海稍有放晴。作为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当前疫情防控虽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仍正处在最紧要的关键阶段。团结一心,决战冲锋。新华社记者带你走进这座正经历风雨的城市,见证上海战“疫”的24小时。
4月14日晚上,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场部商品交易员在岗位上工作。在备足预案和一系列有力保障措施之下,上海主要金融基础设施运行稳定,市场交易正常进行。刚刚过去的一周内,包括证券、期货、外汇在内的金融要素市场均正常开市。疫情之下,“上海价格”持续输出。“我们要全力保障上海的‘金融脉搏’平稳跳动。”一位坚守了近20天的交易所值班人员说。
陈娟团队设计的徐汇区龙耀路方舱的外景(上)与内景(下)(3月16日摄)。夜已深,中建八局上海分公司设计管理中心主任陈娟仍在优化图纸设计、指导队伍施工。近一个月来,这家公司已接连承接了20多个集中隔离场所和方舱医院的改建任务。
4月17日,李晓俊在闵行区虹梅景苑二街坊从货车上卸货。李晓俊早早起床,一边等着司机师傅把已下单的物资送来,一边在手机上处理新的订单。疫情期间,上海绝大部分人处于居家状态,尤其在“封控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物资的保障很重要。“团购”就成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大家共渡难关的一种有效方法。李晓俊就是这样一位“团长”。
4月17日,李晓俊(左)与志愿者在闵行区虹梅景苑二街坊卸货。他告诉记者,目前每天的订单量平均超过2000件。每天一早就要统计居民的订单,确认每单的明细,接收货品时还要逐一核对清楚,另外还要处理用户的售后、退款等问题。“社区现在属于‘封控区’,有2000多户居民,其中还有不少是老年人,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他说。
4月16日,患者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休息。“在方舱医院主要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要做好对患者的生活关心和心理关怀。”王文化说。1月3日去西安,3月13日去连云港,此次来上海已经是王文化今年以来第3次参加援助外地的医疗队。今天,也刚好是王文化儿子的13岁生日。“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项我们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上海能早日战胜疫情,也希望自己可以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王文化说。
4月16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增援北蔡派出所民警为辖区内一名癌症患者取送抗癌药物。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增援北蔡派出所民警任一凡、龚晓在巡逻过程中接到报警求助,辖区内一名癌症患者的抗癌药物告急。“这位患者张先生在他的病友群内求助,一位家住青浦的病友表示家里还有存药,愿意帮忙。但单程40多公里的距离让配送成了难题,他于是向我们民警求助。”任一凡说。接到求助后,两位民警立即与张先生取得联系,在询问取药地址后立即驱车前往。一小时后,他们顺利取到了药品。
4月16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增援北蔡派出所民警护送患儿和家属前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救治。送抗癌药物的返程途中,任一凡和龚晓又接到一则报警求助:一名刚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诞生的婴儿黄疸超高,需紧急送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救治。即刻接警,任一凡和龚晓又向着新的目标出发……
4月16日,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周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振海(右)准备陪同医务人员进行上门核酸检测采样。周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振海正在吃晚饭,但他却说这是“早饭”。忙碌了一天,才吃上一口热饭。三餐变一餐、匮乏的睡眠、“打爆”的手机,已经成为他这十几天的日常。周一居民区有常住人口近3200人,其中老年人口约占40%,而社区干部只有7人。核酸和抗原检测、每家每户的物资供应、独居老人的买菜配药……千头万绪的事情都压在了这几个人的肩膀上。
4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大厅外,医护人员向家属询问患者病情。记者来到位于徐汇区的这家医院急诊大厅门口,实地目击急诊一线患者就医情况。一位蜷缩着蹲在地上的女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医生,她可能突发急性肠胃炎,能不能让我们赶紧进去看一下。”“怎么没有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结果?”面对医生的询问,向先生才发现中午刚做完的核酸检测还未出结果。“您带她到对面核酸检测窗口再做一下,不需要等待结果,凭检测凭条就能进去看诊了。”
4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大厅外,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抗原检测。看急诊的向先生带着妻子来到检测窗口。看着长长的检测队伍,向先生再次慌了神。“没事。您先来。”面对焦急的向先生,正在排队的几位快递小哥主动让出一条通道。
4月15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城市已一片静寂。但洋山、外高桥、张华浜、罗泾、龙吴等上海港区,依然灯火通明。桥吊、轨道吊、AGV(无人引导车)仍在有序作业。即使在疫情期间,上海港区仍保持24小时作业,只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图/新华社
编辑/杨小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