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半熟,幸福却半生不熟”。这是腾讯视频轻熟龄恋爱观察真人秀《半熟恋人》先导片的开场白。这档节目中,10位30+的都市熟龄男女入住“半熟公寓”,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恋爱社交体验。面对爱情,他们勇敢追求但又进退有度,让观众看到了熟龄男女相处过程中的魅力。
近日,节目迎来大结局,“大哥大嫂”黄瑞恩、罗颖如愿牵手,“巴啦啦能量”王能能、罗拉成功发糖,落单的其他人也收获了温暖的友谊。
当“30+爱情”驶入恋爱综艺赛道,棋逢对手的成年人爱情,不仅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婚恋观,还通过“恋爱这件小事”折射出这个时代关于情感、事业、家庭的思考。
成年人的爱情“过招”
自《心动的信号》2018年播出以来,恋爱综艺已经积累下一批核心用户并成为热门赛道,每年,都有多档节目面世展现恋爱的不同阶段。不过“半熟“之前,恋爱综艺嘉宾的年龄多以20到30岁人群为主,其中表现的爱情呈现出类偶像剧版的阳光和绚丽。
但与此同时,恋爱、结婚在更高的年龄段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来自民政部网站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内30岁以上年龄段结婚登记占比始终平稳增长,至2020年已达到47%,在城市中,30+才结婚更是一种普遍现象。某结婚交友网站发布的2021~2022年婚恋报告显示,在30+单身人群中,虽然近八成男性、近九成女性都有过恋爱经历,但他们的平均空窗期长达2年。是什么让30+单身人群难以“脱单”?他们对待婚恋又是怎样的态度?《半熟恋人》的镜头聚焦在30+轻熟龄群体身上,试图通过他们的恋爱体验解读这些问题。
相较于20+甜宠的爱情模式,30+群体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更稳定的工作状态以及更成熟的处事方式。如何通过恋爱展现这个群体的特点,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半熟恋人》首先在选人上就十分考究,男女嘉宾年龄在25-45岁,职业覆盖全面且具有典型性,男嘉宾的职业包括广告、金融、服装、医疗,女嘉宾的职业涵盖金融、自媒体、艺术、摄影。
同时,已过而立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情感经历。有人因事业空窗很久,有人因恐婚曾拒绝求婚者,有人离婚已育。不同的感情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对理想型的要求。有人注重三观一致性,有人注重精神交流,有人注重爱情平等性,有人注重外在气质,有人注重内在性格……这些形态各异的嘉宾代表了很多同他们一样的30+人群,而他们在节目中勇于脱离情感困境、奔向爱情的尝试也为同龄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而在社交形式上,节目组也特别设计了网聊、互看朋友圈等环节,让节目更贴合当下的社交状态。入驻半熟公寓之前,嘉宾们进行“不看五官先看三观”的网聊,通过微信聊天确立第一印象,掀起大量关于三观和五官的讨论。互看朋友圈环节,则非常符合恋爱中关注对方社交平台的大众心理,在各种暗示、试探、表白中激起了网友巨大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和尊重30+人群的特点,节目组还最大限度地给予嘉宾个人空间。每位嘉宾都有单独房间,保证了独处空间的同时,也利于观众从他们独处的状态中提取人物的不同侧面,丰富人物性格。在节目规则之外,大家也可以主动发起约会,主动了解心仪的对象,也因此,观众看到了不限于爱情为主题的约会,比如罗颖与周锦舜在约会中互相释怀做回朋友,周楠与王雨城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信息。
从选人到环节设置,到内容表达,《半熟恋人》都从现实出发,抓住30+人群在阅历、情感上的特点,用还原真实社交场景的方式,提供了一场具有现实代表性的成年人“过招”。
“半熟”的爱情有成年人的直接和理智
真正展开追爱之旅后,心有灵犀,如何表达爱意、回应别人?爱而不得,如何辩证看待自己的平凡与闪光?面对竞争者,如何展现自己并且顾全别人?在尚未确定关系的时候陷入多角情感,又该如何应对?《半熟恋人》 中的嘉宾展现出成年人的坦荡与从容。
第一次邀约,罗拉没有收到邀请,她主动邀请心仪的男嘉宾,虽然被拒绝却依然表现得很洒脱:“我猜到他有约,但我觉得,告诉他我有这个心意,也不是坏事。”
周锦舜一开始就喜欢罗颖,但第一次约会邀约失败。他没有气馁,依然大方表示自己对罗颖的喜欢,即使后面罗颖选择了黄瑞恩,他依然在坦白局送出了自己的礼物,表达了自己的爱意,然后坦荡的祝福对方幸福。类似的还有杨梦婧对王能能。
王能能在确定自己喜欢罗拉后,明确拒绝其他人的爱意。同时,他又给罗拉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她和其他男嘉宾相处、以便进行比较。节目中,他对罗拉说:“因为他(俞悦)对你好,所以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你的好”。
在这场半熟的恋爱旅途中,不管是对心动的表达、接受、还是迟疑、拒绝,嘉宾们都能坦然面对——与他人相处中的融洽,与自己独处时的自洽,没有拧巴和勉强。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节目的问题——爱情是一场不关乎岁月的课题,半熟的恋爱同样有着爱情带来的快乐和激动,只是更多了一份成年人的稳重。
以爱情为原点展开对人生的思考
随着嘉宾们了解日深,有关婚史、家庭、事业、异地等基于现实相处的话题也逐步展开,提醒观众,婚恋观念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从来不是虚幻的想象,爱现实中的人,以生活为目的,才能描绘出爱情美好而真实的模样。
“半熟爱情研究所”的观察员们通过对嘉宾的婚恋观、两性相处细节、日常社交等维度进行分析和拆解,在更宽阔和多元的视角上展开人生思考。这其中既有围绕罗拉、王能能的婚史与生育展开的社会观念层面的讨论;也有围绕周楠的成长,针对社交、性格、自我展现等问题的探究。理性派代表薛兆丰用“债权”、“投资的长期与短期”等经济学概念解读爱情,在他眼中,“两个人在一起就像做企业,稳定关系是生产性互补、消费性相同”,“爱情中的先来后到,在短期内不重要、长期内重要”,点出了年轻的爱情可以只凭幻想,年龄增长后大家生活稳定,需要考虑双方能否融入彼此的生活。
综艺节目是人们洞察社会的一扇窗口
透过“恋爱这件小事“展开的现实人生探讨,让《半熟恋人》产生了远大于“磕糖”、“治愈“的社会反馈,节目以豆瓣开分7.6,在恋综领域稳居高位。口碑持续发酵的同时,节目播放热度也居高不下,在灯塔、艺恩、Vlinkage、猫眼、骨朵等行业榜单屡登TOP1。此外,#30岁还相信爱情吗##唐艺昕说爱情需要彼此携手弥补缺口# #半熟恋人朋友圈环节好真实# #罗拉王能能约会##半熟恋人小屋好像老友记#等话题词也登陆热搜。
《半熟恋人》的热播也提示综艺节目创作者,综艺节目不只是大众娱乐消费品,还是人们洞察社会的一扇窗口。节目中潜藏着社会的情绪、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思潮。婚恋综艺之所以长盛不衰,也在于此。人们通过观看婚恋综艺获得“嗑CP”的快感、学习异性交往技巧,也从中理解人性,感受社会的变迁。只有满足观众这种对节目刚性需求,恋爱综艺才能真正与观众产生共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