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运动员常被人冠以“飞人”的名号,比如博尔特,速度能达到37.5千米/小时。这已经够快的了,但是在冰刀的帮助下,速滑运动员们在赛场上能达到50千米/小时以上的高速。而橇车类项目,速度甚至能够达到140千米/小时。
能达到这么高的速度,除了运动员的艰苦训练和研发人员的努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冰,它是滑的……乍一听这是句废话,但深究起来,却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冰,它怎么就滑了呢?
冰这么滑,其实是因为水。
我们都学过一点物理学,知道所谓的“干磨”摩擦力会更大,比如门上的轴久不润滑,开合起来就既费力又会发出刺耳的声音,但是如果加入了润滑剂,比如润滑油,开关门一下子就变得既安静又轻松了。冰上同样也是如此,冰刀跟冰之间存在着一层水膜,起到润滑的作用,让冰刀受到的阻力大大降低,得以高速滑行。
但是,这水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可就有不少争议了,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聊。
01
水是压出来的吗?
一种流传已久的理论认为,冰在表面压强变大的时候,熔点会降低,冰刀就是这样把冰面“压”化变成水的。还有个很经典的科普小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将两头绑着重物的铁丝跨在冰块上,冰块接触铁丝下沿的部分就会融化让铁丝陷进去,而铁丝经过后,融开的冰又能冻成一体。最后铁丝会穿过冰块,而冰块不会断开,就是这个原理。
按照这个理论,速滑冰刀看起来非常窄,厚度1.4毫米左右,实际接触冰面的面积非常小,而短道速滑的冰刀更是有一点点弧度,接触冰面面积更小。这样一来,冰刀作用在冰上的压强就很大,导致接触部分的冰熔点降低,这样就能产生润滑的水层了……吗?
虽然听起来合情合理,压强增加导致冰的熔点降低也确有其事,但是很遗憾,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因为,经过研究者计算,一个体重约为70千克的速滑运动员,穿好冰刀站在冰上,触冰面积按0.0001平方米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才不过能够让受压的冰的熔点降低0.5℃而已。但实际上比较适合速滑的冰面温度,通常在-5℃~-9℃,这0.5℃的改变,无异于杯水车薪。
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一方面,厉害的速滑运动员往往身材比较匀称修长,并不需要那种大体重的肌肉猛人来压冰,另一方面,就算是体重很轻的小朋友,只要学会了动作,照样能够滑得飞快,所以,结合理论计算和常识来看,滑冰时润滑的水,恐怕不是靠“压”出来的。
02
水是蹭出来的吗?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冰刀滑动会产生摩擦,而摩擦可以生热,热量能够化冰产生水,让冰面更滑。
为了验证这一点,早在1939年,鲍登和休斯,就在海拔3346米的瑞士少女峰研究站附近,刨了一个冰洞,用下面这个复杂的装置进行了实验。那里的温度较为恒定,不会超过-3℃,而且空气污染极少,能降低对实验的干扰。之所以选在这里做实验,可能是因为当年条件所限,普通实验室里不方便。
摩擦装置,来自参考文献[1]
简单总结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冻出一块平整的圆形冰面(图中的C),然后放一个滑块(图中的I)在冰面上,之后用马达驱动冰面转动,测试不同温度、不同配重下产生的摩擦力。结果发现温度越低,就越难以形成水膜,摩擦力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户外冰场温度太低会感觉到冰比较涩。而长时间实验时,则能发现摩擦处冰面有明显的融化痕迹。
冬奥赛场上还有个项目能够从侧面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冰壶。扫冰手使用刷子在场地上高速摩擦,产生的热量能够稍微融化冰壶场地上的小冰粒,让冰壶滑得更远,从而微调冰壶的路线。
冰壶场地放大图 来自参考文献[2]
可能还有些朋友会感到疑惑,那么大个刷子使劲来回刷冰产热可以想象,但速滑的时候,冰面有那么大一块,窄窄的冰刀蹭那么一下,真的能够把冰蹭化吗?其实,从微观角度看,冰面和冰刀刀刃都不是光滑的,而是有很多微小的沟沟坎坎,据鲍登和休斯估算,短时间内的摩擦热,如果集中在小小的一点上,就足以使那一点点冰从-20℃升高到0℃。而要润滑冰刀与冰面,只需要一点点水就够了,而就如前文所述,室内速滑场地冰面温度不会低于-10℃。
原来冰滑靠的是摩擦生热,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事情真的到此为止了吗?如果水只靠摩擦产生的话,那为什么有时候人站在冰面上,也可能滑倒呢?这就与冰本身的性质有关了。
03
水是冰自带的吗?
我们往往认为,冰就是冰,是固体,水就是水,是液体,除非温度超过了冰的熔点,不然冰就是干的,那么这种想法正确吗?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电磁学基础的法拉第,真的为弄清这个问题玩过冰块……他曾经做过实验,将两块冰块靠近轻轻接触,结果这两块冰立刻冻在了一起很难分开。于是法拉第得出结论,这冰块的表面肯定有一层类似液体的结构。
而后人的实验,还真的发现,就算温度低于熔点,冰的表面也确实存在这样一层结构,原因可能是水分子的振动和彼此的相互作用。这层膜的存在,能让冰本身就比较滑溜。
纳米尺度下冰的表面结构,来自文末参考文献[3]
不过,都折腾到这地步了,科学家们还不满足。2019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明,这层水膜,里头其实还有一点碎冰,黏度、弹性等性质也与水或冰有所区别,而更接近于油,研究者们认为正是这种性质让冰刀得以在冰上飞速前进[5]。
到现在终于可以总结一下了,冰上项目之所以能这么快,主要原因就是冰跟冰刀之间有一层水膜(里头混着点冰),这大大降低了摩擦力,而这个水膜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冰刀与冰面摩擦生热融化了冰,再加上冰面本来自带的水膜。需要注意的是,这层水膜不是越厚越好,因为水膜太厚摩擦力反而会增加,所以速滑冰场表面温度通常在-5℃~-9℃,不会过高。
不过这还没有完,从运动的角度来说,知道了原理,就有很多招可以用了。比如可以稍微给冰车冰橇的刀刃升温,这样就能让冰早点化出点水来润滑(但正式比赛会检查刀刃温度,加热是不允许的),再比如可以使用一些润滑剂,配合水来增加刀刃和冰之间的润滑度(冰上项目的国际比赛不允许这么做,但是滑雪项目给滑雪板打蜡是可以的),此外就是不断地优化冰刀的几何形状和材料,以便更好地创造和利用水膜,来达到减阻的效果了。
人利用光滑的冰面来搬运重物,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7000年,而为了弄清冰为什么这么滑,人们则一直研究了近200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深挖的话,背后的原理可一点都不简单啊。
作者 | 丁 崝
审核 | 姬 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参考资料:
[1] Bowden, F. P, & Hughes, T. P. (1939). The Mechanism of Sliding on Ice and Snow.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72(949), 280–298.
[2] Lozowski, Edward P, Szilder, Krzysztof, Maw, Sean, Morris, Alexis, Poirier, Louis, and Berni Kleiner. "Towards a First Principles Model of Curling Ice Friction and Curling Stone Dynam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Twenty-fifth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Kona, Hawaii, USA, June 2015.
[3] Kietzig, A. M. , S. G. Hatzikiriakos , and P. Englezos . "Physics of ice fri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7.8(2010):4.
[4] Blau P J . Fri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Concepts to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M]. 2008.
[5] Guoying, Bai, Dong, et al. Probing the critical nucleus size for ice formation with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J]. Nature, 2019, 576(7787):437-441.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