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门诊,常常听到医生嘱咐患者要记得服药的频率是“一日三次”,不少药品的说明书上也写得很清楚:“一日三次”。可是您真的了解一日三次怎么服用吗?不少患者觉得“那还不就是跟着一日三餐的服用吗?注意饭前饭后就好呀!”其实这是不少人理解上的误区,一日三次≠一日三餐,“空腹”“饭前”“饭后”三个服药时机也是颇有区别的。
服药为什么需要“一日三次”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服药需要一日三次的原因:药品一天分成几次服,最大的原因就是要保证体内稳定的、有效的药物浓度,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在基础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药物的间隔时间相对较为平均,药物的浓度就趋于稳定。
这一点对于抗生素类药物尤为重要,因为抗生素要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则需要血液内及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保持在一定水平。如果按照多数人的吃饭习惯,早上8点、中午12点、晚上6点服用,间隔时间分别是4小时、6小时和14小时。这样会使血药浓度白天高、夜晚低,杀菌作用只在白天发挥功效,到晚上细菌又会大量繁殖,很容易造成细菌耐药,本来有效的药物也会减效,甚至失效。这类药品服用方法指的一日三次应是每隔8小时服一次药,为了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建议把早上的用药时间安排在6点,然后下午2点服一次,晚上10点再服一次。这样既不会打乱原有生活规律,也不用半夜起来服药。符合这一特点的还有抗癫痫药、止痛药、激素类药、治疗甲亢和哮喘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一日三餐”服用
有一些药物的服用,确实是一日三次跟着一日三餐进行的,比如某些降糖药。因为只有用餐后血糖才会升高,这类药如果每隔8小时吃一次,就起不到治疗作用。同样按照三餐时间服用的还有调脂药、胃药等。
空腹、饭前、饭后,用药有讲究
空腹
空腹服药是指清晨空腹将药服下。因此时消化道内的食物已被消化,有利于药物和胃肠的接触,使药物能够被充分吸收,快速发挥效能。如作用快的泻药、部分抗结核药、滋补类药物等。
有的患者机械的套用字面含义,将空腹服药错误理解为饿着肚子,等到吃饭前再服用药品,这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可是不利的。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根据生物节律特点服用的药品,正确理解空腹服药对于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更具实际意义。
饭前
饭前服药是指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并不是指在早中晚三餐前无限提前。由于这个时段胃中食物较少,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吸收并作用于胃壁,还可使药物迅速到达小肠。有利于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如胃酶合剂、西咪替丁等助消化及护胃的药物。
饭后
饭后服药是在饭后15~30分钟后服药,是大部分药物服用的时间段。这是因为大多数药物是在小肠内吸收,而药物混合食物到达小肠的时间,正好是药物开始显效的时间。
除此之外,药物与食物混合,能减少药物与胃黏膜接触的面积,而且药物与食物的混合,也延长了药物通过肠道的时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因此,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需要缓慢发挥作用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抗生素类药等。
由此可见,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用药习惯中其实存有不少误区,用药无小事,“一日三次”有门道,“空腹”“饭前”“饭后”也有讲究。小编提示您,安全用药需要谨遵医嘱或者咨询专业药师指导。把药吃对点,健康生活,更好一点!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家庭用药那些事儿》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