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国人大年度例会28日闭幕。在稍后会见中外记者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近两个小时内回答了11个记者的提问,聚焦中国经济发展、开放合作等话题进行阐释,传递出中国有能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坚定信心,体现了中国执政党和中国政府的民生情怀、实干精神以及对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贡献与担当。
首先,记者会表明中国有办法解决当前的困难,有能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基于实事求是原则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等目标体系。
在此次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介绍了中国政府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等多项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规模性举措,指出中国出台这些举措既把握力度,也把握时机,并且留有政策空间,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不会犹豫”。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决策层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决策精准,增强了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底气。同时,记者会还明确提出将多措并举,特别是要把脱贫的底线兜住,强调有把握完成今年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这让世界看到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其次,记者会有细节、有温度,着力增强民众“获得感”,体现了中国执政党和中国政府一贯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把钱用到刀刃上,使民生得到切实保障”……记者会上一系列表态,表明中国决策层决心要让民众切实从政策实施中获得好处。
比如,记者会强调此次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会瞪大眼睛查,也欢迎社会监督”。同时,记者会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策是能用尽用”,以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强调要特别认真细致地考虑把各方面困难人群保障起来,这体现出中国决策层浓厚的民本情怀和“一个都不能少”的民生关切。
第三,记者会再次阐明中国一直以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张,积极倡导国际合作,体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作为多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约30%的国家,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保持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记者会上,中方强调不会关起门来搞发展,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与世界的合作,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措施。这展示出中国以自身稳定发展和扩大开放助力世界经济复苏的责任与担当。
同时,中方在记者会上指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双重挑战,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发展经济,都需要同舟共济,“使人类能够越过这场巨浪的冲击”。从强调中美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脱钩对谁都没好处也会伤害世界,到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今年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对参加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持开放态度等,中国表现出的积极合作意愿,不仅有利于疫情之下的复工复产,也将助力全球经济走出困境。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评价说,中国政府对待国内与全球经济恢复的态度和作法审慎理智,为全球经济复苏构筑“保”与“稳”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强调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这一点对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恢复增长尤为重要,也增强了外资继续投资中国的信心。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新兴市场总部暨创新中心近日落户武汉、特斯拉在中国实现量产、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正式开工、德国企业将包机送员工返华复工……可以预见,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未来仍是跨国企业发展的热土。
寻求合作共赢,“于己于人于世界都有利”。在今年这个特殊的“两会”上,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理念,增强了中国人战胜困难挑战的底气,也提升了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信心。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两会”落下帷幕,新的征程开启。14亿中国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奋斗,凝聚起克服挑战、不断前行的强大合力,如期实现各项发展目标任务,同时与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推动世界经济在疫情之后更开放。
文/杨磊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