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凭借细腻的情感表达、浓郁的东方美学与深刻的现实共鸣,成为一匹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黑马”。无数观众为小妖怪的挣扎、成长与抉择而动容。而这份跨越银幕的情感共鸣,背后是陈廖宇工作室项目组所有主创成员的付出,同时也是技术团队以代码与创意搭建的“无形桥梁”——它让水墨笔触自然流淌,令角色表情细腻生动,技术无声却有力地将温度注入了故事内核。
“动画的本质是艺术,打动观众的是叙事情感与视觉的美感,而非软件炫技。”参与《浪浪山小妖怪》创作的项目组成员李振和执行制片人刘小起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道破了影片“科技为表、文化为核”的创作理念。
“陈廖宇(该片监制)工作室”的执行制片人刘小起提到,创作团队在项目搭建初期,就综合考量,对“这样的影片需要找到最匹配的技术支持人员”达成了高度共识,而工作室的技术指导-李振的职业路径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故事。
从可能走向纯技术领域的程序员,到扎根动画行业的创作者;从策略性运用AI工具,到实现中国水墨风韵的数字化转译,他的个人成长与《浪浪山小妖怪》的技术实践,共同映射出中国动画正在发生的转型升级:科技不再只是工具,更成为延续美学、传递情感的新语言。
从“逐帧手绘”迈向“数字化协同”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会进入计算机行业,直到上大学前后,正赶上中国动画行业开始受到大力扶持,才毅然转向了动画领域。”李振坦言。他钟情于代码的逻辑之美,而从小打下的绘画功底,又赋予他对艺术的敏感度——这两种特质在动画行业的土壤里,恰好融合成他独特的竞争力。
大学期间,李振主修动画专业,但编程始终是他的“隐藏优势”。“那时候动画行业里真正懂编程的人非常少,很多重复性流程工作全靠手工,效率很低。”也因此,他自发走上了“技术+艺术”的双修之路:自学动画软件的脚本开发,希望将编程能力深度融入到制作流程中。
十四年来,李振亲历了中国动画从“逐帧手绘”迈向“数字化协同”的历程,自己也从一名后期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能够统筹全片技术架构的核心人物。
“做技术不能只沉迷于代码,最关键的是听懂艺术的语言,实现创作者的意图。”李振分享了《浪浪山小妖怪》中,他最为自豪的“风吹草地”镜头来印证这一理念。为了达到该片监制和艺术总监陈廖宇提出的“自然的涟漪效果”,他和团队不仅反复调试模拟算法,还多次跑到郊外,观察草叶在风中的真实摆动,用手机捕捉细节,将这些视觉记忆转化为代码参数。
刘小起补充道:这个曾极具挑战性的镜头,若用手绘完成将耗时耗力。团队最终通过在程序研发上的投入,找到了高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一切追求的终极目标,并非炫技,而是让观众相信“这片草地是活的”。更可贵的是,当导演后期要求调整风力时,已备好的技术方案让修改得以迅速完成,这充分证明了技术赋能所能带来的艺术灵活性与效率提升。
“效率革命” 带来更多探索空间
《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过程,也是一场技术赋能效率的实践。为此,主创团队从底层架构入手,制片组协同技术组搭建起一套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并基于实际目标研发插件,高效管理项目中海量的资产文件,确保所有协作方能实时获取最新信息,从根本上降低了沟通成本。
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过去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重复操作,现在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完成。”刘小起介绍。这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监制和导演能够快速看到接近最终效果的画面,从而及时对影片的宏观节奏与情感传递做出调整,无需等待繁琐的底层处理。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动态分镜的后期流程。李振透露:“现在,一名工作人员仅用3-5个小时即可完成全片分镜的镜头切分、镜号标注并同步至系统。”这意味着上午确定分镜,下午就能推进后续环节,而在以往,完成同样的工作至少需要两人投入三至四天,技术革新极大释放了制作时效。
更重要的是,这套高效流程为创作团队赢得了更大的试错与探索空间。李振认为,动画制作离不开反复测试与创新,很多关键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浮现。而技术带来的快速修改和迭代能力,显著降低了试错成本,让团队能更主动地追求最优的视觉与叙事效果。
用科技守护东方美学的“写意灵魂”
《浪浪山小妖怪》备受观众称赞的一点,是其浓郁的中国水墨风与水彩质感。这背后,是创作团队对东方美学的深刻理解与不懈的技术创新。
“主流三维软件虽能渲染类似水墨画面,但中国水墨的核心魅力在于写意,那是一种带有人性温度的美感。”李振强调,创作者的核心是传递情感,而非追求精准与华丽。技术必须服务于文化表达,不能抢了文化的“主角”。
为此,团队尽管全程采用电脑绘制,却始终坚持先用毛笔与宣纸为作品定下基调,再通过软件调整笔触与压感,复原传统笔韵,实现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为了在动态效果中同样保留写意神韵,在处理扬尘、烟雾甚至开关门等细节时,团队都投入了大量技术讨论与反复调试。
在角色表演上,刘小起也分享了制作中的趣事:团队选择了一条迥异于主流动捕技术的道路。他们通过主创成员,亲自表演并录制视频,为动画师提供鲜活参考。“二维手绘动画更需要想象力和表现力”,李振表示,整个过程充满了创作的乐趣,团队里有人模仿小猪,有人扮演村民,有人举起直筒模仿鞭打动作……这种集体参与不仅提供了创作依据,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动画师们在参考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融入更夸张的设计,让角色活起来。“一个合格的动画师,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演员。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对情感的理解。动画里的小妖怪之所以让观众觉得‘像自己’,正是因为这些动作和表情里,藏着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与共情。”刘小起感慨道。
平衡审美与技术,做“有温度的动画人”
作为拥有14年经验的“行业老兵”,李振时常面对年轻动画人的困惑:“AI时代还要苦练手绘吗?”“技术是否学得越多越好?”他的回答始终明确而坚定:“动画的核心是艺术,技术是服务艺术的工具,绝不能本末倒置。”
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朴实而具体:先“夯实审美”,再“学习技术”。“审美修养是创意的根基,它决定了你能‘想’出多好的内容,这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他建议初期应多观察生活,比如,看树的生长、水的流动,积累视觉记忆,同时掌握基础软件操作与编程逻辑;待到后期,再让审美需求引导技术进阶,“比如当你想要实现更细腻的水墨效果时,自然会去深入研究相应的插件开发。”
对于炙手可热的AI技术,李振保持着技术人特有的理性:“AI目前尚无法直接用于影视级画面生成,但在流程工具研发环节价值突出。”团队可以利用AI编写脚本和插件,将人力从繁琐的代码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创意工作的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人类艺术家手中。在他看来,动画“打动人心”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
刘小起深信,中国动画的未来,需要更多“懂技术、有文化、有温度”的复合型人才——用科技突破创作的边界,用文化传递民族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浪浪山小妖怪》这样的作品,走出“浪浪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印证了一条清晰的中国动画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内核。正如李振所言:“只有当一项新技术有能力传达特定的美学时,才有了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动画人正用代码书写传统文化的新篇章,以技术搭建通往观众内心的情感桥梁。
剧照来自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官方微博
统筹/满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柴程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