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
据“云南发布”报道,在开幕式上,围绕合作共赢、惠民利民、相知相亲、守望相助,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展示了4组照片。
合作共赢
郑和船队与钢铁丝路的时空对话
△“郑和号”班列首发
这张照片,是2025年7月从云南昆明鸣笛首发的中老铁路“郑和号”班列。此时,适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郑和故乡就在昆明,云南不临海,却有“向海而行”之志——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远达非洲东海岸,沿途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回了香料、宝石、木材,在海上丝路播撒下和平友好的种子。
如今,昆明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热带水果集散地,云南的鲜花、水果、蔬菜,南亚东南亚的榴莲、山竹、芒果等在中老铁路上往来穿梭。
△昆明市场的泰国榴莲
△泰国街头的云南鲜花
依托海公铁联运,“郑和号”将云南至印度洋的运输时长缩短了17天。中老铁路通车后,昆明经老挝至泰国的货运成本降低30%至50%,老挝境内运输成本降低20%至40%。
“中老铁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铁路国际运输新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就在本月,云南省还启动了实施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持续拓展“黄金大通道”辐射带动效应。
“只要我们各施所长、互惠互利,深化务实合作,一定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王宁说。
惠民利民
稻谷飘香与书声琅琅的民生交响
“Terima Kasih”“Bagus!”这在印尼语中是“谢谢”“好极了”的意思。
两个词与这张照片共同展现了中国云南省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合作开展有机水稻种植项目、惠及当地农户的情景。
△中国云南省与印尼巴厘省有机稻米示范项目
2024年开始,由云南提供稻种、农机和技术培训,在印尼巴厘省种植有机稻米250多亩,当年就实现增产12%,促进农户增收30%。今年5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之后,王宁到访印尼,共同启动巴厘省有机稻米培育暨生态农旅合作示范项目,为当地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种下“连心稻”,架起“民心桥”。
类似这样的“小而美”民生项目,云南已经在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17个周边国家实施了近600个。
△赤道几内亚记者与孩子们欢乐歌舞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内欢声笑语的一幕。
为感谢中国长期以来的帮助和支持,2015年4月,在两国建交45周年之际,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访华期间,捐资扩建地处中国边疆的云南省金平县第一小学。
10年来,20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去年5月,奥比昂总统访华时,孩子们给他写信,并赠送了绘画、刺绣等礼物,总统先生专门与孩子们视频连线,他动情地说:“国家无论大小,都应该互相帮助。我们骄傲地看到,种下的友谊种子,正在开花结果。”
△在柬埔寨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
△援建孟加拉国的饮水设施
“从巴厘省的稻花清香,到金平友谊小学的书声琅琅,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惠民利民之路。”王宁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携手推动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一定能让各国民众,过上更好、更幸福的日子。
相知相亲
游历世界与留居中国的演进交融
△文森特和他的餐厅
这张照片中的年轻人文森特有一个新职业——城市旅行家,在探索体验了不同城市之后,他爱上了彩云之南,爱上了中国文化,如今他已在云南生活10年,成为一名云南女婿,和妻子在昆明翠湖畔办起一家餐厅,法式烹饪与云南食材在双向奔赴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盛赞昆明是“一座壮丽大城”,将云南的美介绍给世界。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云南。
△海外游客欢度泼水节
在云南,有很多这样的“民间使者”。
美国人布莱恩·林登定居大理喜洲多年,对当地的美景和老友如数家珍,成为名副其实的“洋村长”;乌兹别克斯坦“笛仙”小姐姐维多利亚旅居昆明半年,在昆明国际爱乐乐团用短笛吹奏“丝路新故事”;缅甸友人龙威加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在德宏遮放闻过稻香,在瑞丽跑过跨国马拉松,在普洱孟连品尝过牛油果咖啡,用镜头和笔触传播“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超600万人次,其中30%选择长期旅居,成为“新云南人”。今年前7个月,旅居云南人数已超330万人,同比增长46.3%。
“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到文森特的餐厅,再到百万海外游客的亲身体验,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相知相亲之路。”王宁说,只要我们互相尊重、互学互鉴,一定能使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
守望相助
疫病共济与灾害互援的风雨同舟
△中国云南救援队赴缅救援
这张照片,定格下中国云南救援队搜救幸存者的瞬间。
今年3月28日,缅甸发生强震,中国中央政府立即向云南下达了救援命令,云南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向受灾的胞波友邻伸出援手,成为第一支抵达缅甸、第一支救出幸存者、运送第一批国际救援物资的救援力量。
救援期间,云南先后派出87名救援人员,运送87吨救援物资,是最早抵达、最后撤离的国际救援队之一。队员们顶着40摄氏度高温,在9天8夜里全力搜救,并积极协助缅方做好卫生防疫、援助物资配发、救援帐篷搭建、救援技术指导等工作,以实际行动抒写患难与共、共克时艰的中缅胞波情谊,彰显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责任担当,赢得了缅甸政府、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我在新闻上看到,当地不少民众,用并不熟练的中文说‘谢谢中国’,并自发递上一杯杯凉水,这份超越国界的情谊,让人动容。”王宁说。
△缅甸民众对中国救援队说“谢谢中国”
时光荏苒,云南不会忘记,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共捐赠了170多万只口罩、8000多套防护服等物资。云南也向许多周边国家援助了疫苗和防疫物资。这些风雨同舟的故事,温暖人心、格外珍贵。
“从疫病来袭时的互施援手,到灾害面前的患难与共,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守望相助之路。”王宁说,只要我们和衷共济、休戚与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在团结协作中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疫情期间,老挝、泰国向云南捐赠抗疫物资
丝路跨山海,媒体连心声。4组照片,是媒体记录下的瞬间,也是云南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打开世界地图,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恰是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
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了云南开放包容的基因。
2000多年前,云南的马帮“以茶为媒”,走出了闻名世界的茶马古道,并开拓了国际商业贸易通道之一的南方丝绸之路。
620年前,云南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友好交往的佳话。
如今,国内31个省(区、市)和老挝、泰国、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种商品,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万名旅客搭乘钢铁丝路——中老铁路,物畅其流、人享其行。
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与中老铁路的欢歌笑语交映成曲。历史温热,在云南,照进现实。
“从‘一带一路’的云南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主席谋划和提出的这一重大倡议,发展了中国,幸福了云南,更造福了世界,具有强大感召力。”王宁真诚邀请广大媒体朋友,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更多感人瞬间,讲好更多丝路故事,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和智慧。
编辑/董鑫 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