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五年跨越,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之际,北京,交出了时代答卷。
在这张答卷上,我们读到了浓墨重彩的“优”——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围绕“都”的功能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
在这张答卷上,我们读到了承载荣耀的“大”——办成一系列大事喜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喜庆新中国75周年华诞,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这张答卷上,我们读到了光霞万丈的“新”——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引领京津冀“纵深协同”,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点燃创业梦想,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车轮上的京津冀”不再是构想。
在这张答卷上,还有科创融合之“深”,改革开放之“利”,民生福祉之“实”,城市宜居之“美”……
在这张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壮阔答卷上,我们看不尽东风花千树,阅不完流锦大繁华。而数字,也许是另外一种“阅卷”角度——“一”项方案,“两”翼齐飞,“三”个万亿,“双双”得四,“五”万亿台阶,6%强度,“七”大特色,“八”处遗产,“九”成普惠,“十”年之路,普普通通的一组数字组合,看似偶然的背后,恰恰是历史前进的逻辑,是时代发展的大潮。
一
“一项”守住民心的“北京方案”
“咨询?投诉?打12345呗!”如今,遇到烦心事、揪心事拨打12345市民热线已成为大多数北京市民的口头禅。在昨天举行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表示,接诉即办制度开启了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之路。经过38年的发展,从三人值守的“市长电话”到全民倚重的“民心热线”,“12345”的“一号响应”让市民心中有“数”,“两种反馈”保证投诉落实有“音”,“三率考核”加大督办力度,“四类排名”激发承办者内生动力,“五种制度”力保百姓“获得感”……12345,就像五个奇妙的音符,以特有的制度设计奏响一部属于人民的“交响乐”。昨天的发布会上,杨秀玲用一组数据回应了民意:“十四五”期间,北京不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既对老百姓的个性问题及时响应解决,又建立了“每月一题”机制,对70余个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如针对12345热线反映强烈的停车难问题,五年来,北京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已经全部联网控制,平均不停车通过率为76.7%,通过错时共享等方式,北京累计提供共享停车位6万余个。
二
“新两翼”支撑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协同发展的进程中,被形象的称为北京的“新两翼”,支撑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构建。十四五期间,无论是通勤圈、功能圈还是产业协同圈均不断实现新突破。通勤圈——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向纵深迈进,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已达11条;功能圈——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产业协同圈——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达到7个,京津冀区域内就诊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一卡通行”全面实现。
一翼是未来之城,心向往之。站在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环顾四周,不远处就是首家疏解央企中国星网。再往前看,就是中国中化大厦、中国华能总部。企业纷纷入驻的背后,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新理念,是“分内之事支持雄安”的一家亲,是“同心、同力、同向”的协同实践。
一翼是千年之城,生机勃发。城市副中心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坚定迈进。水,是蓝绿交织的水;城,是与水相融的城。“森林书苑”是城市图书馆的形象代言,“文化粮仓”道尽北京艺术中心的涵养,“运河之舟”则让人在大运河畔体验“博物馆之城”的浸润。
三
三个万亿级集群 带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活动、互动、动能,刚刚闭幕的2025服贸会“动”贯全程,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业等三大产业集群的新动能持续迸发——AI赋能千行百业,歌词自动谱曲让年轻人享受“自嗨”的创作乐趣;“人工喉”轻松为众多语言障碍者进行翻译;AR活水沙箱模拟降雨,为“数字水务”提供了应用场景……在2025年3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在介绍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有关情况时表示,北京目前已经产生了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医药健康产业整体规模去年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过万亿级的城市,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四
“双标杆双引擎”形成“乘数效应”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准确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先后启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形成“双标杆引领,双引擎驱动”。
2024年10月26日,《关于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将北京的“绿色经济标杆”和“数字经济标杆”形成“双轮驱动”,将“绿色消费观念”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彼此呼应,将“涵育绿色文化”作为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有力呼应了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这些系统集成的顶层设计,使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主线。双标杆双引擎形成了首都发展的“乘数效应”,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五
“十四五”收官时 预计GDP迈上五万亿台阶
“十四五”收官时北京GDP预计迈上5万亿台阶。这个数字,既是发展的需要,也具备实现的可能。“十四五”期间,北京经济一方面突出“稳”,有如“深海行船稳驭舟”,针对性出台系列稳增长举措,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另一方面又突出“进”,有如“快马加鞭未下鞍”,加强超常规实施逆周期调节,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预计“十四五”收官时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万亿元台阶。据昨天发布会透露,北京“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
六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6%
昨天的发布会上,有一个关于“6”的数字分外打眼,那就是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
雷军的一句话也许能为这个数字做注脚:“15岁的小米,成长壮大离不开北京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15年扎根北京,小米的工厂规模“长”成了70万平方米;5000余个日日夜夜,小米的生产效能“长”成了每76秒就可以有一台小米SU7下线。在这里,小米“长”成了智能汽车时代的佼佼者。在这里,小米成就了一个绿色发展、经济转型的范例。
这样的成长,这样的范例,只是北京千千万万户经营主体之一。“让群众少跑腿、让数字多跑路”、“高效办成一件事”、“无事不扰,有难必到”……类似的叫法很多,归结为一点就是——“北京服务”。
七
首都高质量发展 凸显七个“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
2023年8月24日,北京出台《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纵览《方案》五大方面50条措施,集中凸显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七个新”。这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务,《方案》深度整合政策工具箱、加快寻求内生动力、加大创新引领力度,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谋定坚实路径。
一是新台阶——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例如充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明确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以区域交通设施一体化为支撑,打造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等。
二是新动能——数字经济提供发展新动能。例如《方案》系统部署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完善数据资源统筹机制,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等。
三是新平台——平台经济搭建新平台。例如《方案》中提出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鼓励平台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加大研发投入,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
四是新基建——新基建夯实未来智慧城市底座。例如《方案》对首都新基建也做出前瞻性安排。完善高品质通信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双千兆计划,加快布局5G基站,争取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超前布局6G未来网络。
五是新机遇——前瞻性助力抓住新机遇。例如《方案》中提出,通过前瞻布局一批产业,抓住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机遇。
六是新场景——应用驱动创新,需求牵引供给。例如《方案》中提供了若干个新的应用场景,为首都北京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新的“底座”。
七是新能源——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应用力度。例如《方案》提到,推动智能电网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等。
八
8处世界文化遗产 居全球城市首位
昨天的发布会上,杨秀玲主任将“十四五”时期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和中轴线申遗成功两件大事比喻为“期盼多年,终于开花结果”。论及中轴线申遗成功,杨秀玲不无慨憾地谈到,“历时12年申遗成功,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达到8处,居全球城市首位,尽显首都古今交融的恢弘气象。”
这气象,就是千年古都杰出性和普遍性价值的集中体现。北青报记者跟踪采访中轴线申遗10年,我们听到“老北京”范来友谈小时候自己在鼓楼北门外的茶馆听老人们讲铸钟娘娘的故事;听到从小生长在玉河边上的李长林老人为我们历数《京杭大运河风物图》上的漕运场景。老人们动情地说:“如果把文物建筑比做一个城市的外壳,生活在其中的老居民就是文物的魂儿啊!”比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应该说,类似中轴线上的这种“落叶归根”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物的故事讲不好就是僵硬的,而人的内心故事则永远鲜活。
十年来,我们围绕这条7.8公里的老城骨架,看即景、记修缮、探传承,深刻地思考了京城“保”字当头的三点含义:那就是保“老”、保“静”、保“特”,我们称之为“老城保护三要素”;对于历史建筑的转让、抵押、出租等问题,我们结合核心区控规提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总原则,在实地走访中采集了玉河庵引入社会力量原址保护、雁翅楼引入中国书店活化利用等鲜活案例,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涉及的相关条款提供了鲜活的研判案例。北京城因“都”而兴,中轴线因“保”而立。中轴线申遗成功必将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九
适龄儿童入园率超九成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关乎亿万儿童健康成长,牵动万千家庭福祉,关系国家民族未来。昨天的发布会上,一个“九”字也让人印象深刻。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介绍,“十四五”时期,为了让年轻父母少为入托发愁,北京提供普惠托位超过3.1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到94%。这一数字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学前教育有关决策部署,连续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优布局、强治理、提质量,不断满足首都人民群众“有园上”“上好园”的美好期盼。
十
疏整促十年的“北京之路”
“十四五”时期,我们迎来了疏整促十周年。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是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
这是一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的十年: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善统筹——“党建引领压实责任”是全市各项疏整促工作顺利推进的根基;北京善创新——“一楼一策”“一户一策”“一园一策”是疏整促赢得百姓支持的“法宝”;北京善宣传——基层社区干部将心比心讲案例、讲情理是疏整促可持续推进的内生动力。
这是北京“先立后破”的十年:充分利用腾退疏解空间,深挖便民织补,“立”起了便民;从清退低效产业到建设高精尖产业园,“立”起了高端产业;从简单的环境治理到街区微更新,“立”起了人居环境,不仅要好,更要优。
这是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的十年:巨笔宏章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博大胸怀——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严守“三条红线”,治乱象疏堵点补服务,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年,疏整促通向发展路;十年,疏整促探索治理路;十年,疏整促成就幸福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