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急救骑士温暖守护城市,更需制度长效护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5 17:13

从武汉“江城骑侠”志愿服务队用1000多次救援、3台AED和几百份急救包,在街头织就了一张“移动急救网”,到杭州“移动救护员”、郑州“急救轻骑兵”陆续涌现,外卖骑手正以电动车为轮、以急救技能为翼,成为城市急救空窗期最灵活的“补位者”。这些“急救骑士”的故事里,不仅有凡人善举的温暖,更蕴藏着基层治理的深层命题——当新就业群体主动向公共事务延伸,制度该如何接住这份善意,让“偶然的英雄”成长为“常态的守护”?

“急救骑士”的价值,远不止于多了几个会用AED的人。他们是城市的“移动探头”,对商圈、社区的路线熟稔于心,电动车能钻胡同、穿巷弄,比救护车早到5分钟、10分钟,恰恰是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他们也是治理的“毛细血管”,将公共服务从固定的站点、标准化的流程,延伸到城市的褶皱里。当一个群体从服务者变身共建者,折射的是社会文明的跃升——普通人不再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主动成为兼济天下的参与者。

但温暖的背后,折射出现实的骨感。资金短缺让AED成了奢侈品,一套设备几万元,电极片换个就要上百元,个人和企业都难以长期负担;风险顾虑像根细刺,即便有见义勇为免责条款,仍有骑手担心被讹;人员流动性大更让队伍成了流动哨,刚培训好的骑手可能下周就换了配送区域,调度成了难题。这些问题不是“急救骑士”独有的困境,而是新就业群体参与公共事务时,制度供给与现实需求的“时间差”——当个体善意喷薄而出,制度若还停留在“一事一议”的被动应对,便容易让热情冷却。

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把“偶然的善举”变成“必然的机制”。这需要法律托底,推动全国统一的见义勇为立法,让“该不该救”的犹豫变成“必须救”的底气;需要资金续航,政府设立专项补贴、平台配套奖励、爱心企业捐赠,让AED的电极片永远“不断供”;需要技术赋能,用信息化平台整合骑手位置、技能、物资,让“最近的急救员”能在3分钟内响应。这些举措看似琐碎,却能让“急救骑士”从“个人英雄”变成“体系化力量”。

当“急救骑士”的电动车轮碾过街头的每一寸土地,他们载动的不仅是外卖箱,也是城市治理的微细胞与文明的火种。一个城市的高度,看得到CBD的玻璃幕墙,更要看得见骑手车筐里的急救包;衡量治理的温度,算得清GDP的数字,更要摸得着困境中被及时伸出的手。制度若能为这份善意兜底,善意便会反哺城市——当更多骑手愿意停下来、弯下腰,当每个普通人都相信伸手不会被辜负,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有韧性、有温度的生活共同体。

从“急救侠”到“急救队”,从个人自发到群体自觉,“急救骑士”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制度需要做的,是在他们需要时递上一把安全伞,在他们困惑时点亮一盏指引灯,让每一次善意的出发,都能收获持续的回响。最好的社会治理,从不是让英雄“孤军奋战”,而是让更多人愿意成为“平凡的英雄”。

文/高低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让“城市骑士”无后忧,让“城市英雄”有荣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1
饿了么升级骑士保障激励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7
北青快评丨致敬横车守护陌生人的“外卖英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0
北京朝阳大屯街道举办“717骑士节”致敬城市“摆渡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7
纵深话题|让流动的急救成为城市的健康防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08
北青快评|听障司机获乘客手语点赞:用创新守护无声的温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28
北青快评 | 让“移动的AED”惠及更多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10
饿了么联合北京多部门开展蓝骑士急救培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