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变付费、月入万元案例全靠编……9月15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一起某科技有限公司免费直播AI课程虚假宣传案,起底免费课程背后的层层套路。目前,针对该公司的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已对当事人作出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介绍,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首先通过网络广告诱导用户添加微信,再拉进微信群,凭借私域流量的隐蔽性,悄悄开展违规营销。在诱导购课的过程中更是套路满满,零成本、高收入、保就业、中大奖等种种手段频出。
免费变付费。执法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当事人打着“免费培训”的旗号,把用户拉进直播间。起初,老师确实在分享AI的基础操作,直播过半后,画风转变。“光学基础没用,得学高阶技巧才能赚钱!”老师话锋一转,开始频繁推销收费课程。直播间里助教更是不断发送各种类似“现在报名立减500元,只剩最后10个名额”的信息。所谓的“免费课程分享”,不过是为付费课程铺垫的洗脑前奏。
“月入万元”有剧本。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直播间里经常出现一些所谓的“真实案例”。“看这位学员,毕业才1个月,做壁纸号一天赚300多,现在每天稳定进账!”“这位宝妈,以前在家带娃没收入,学完课程做短视频带货,现在月入2万,还不耽误照顾孩子!”老师甚至照顾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还有“女大学生”“中年失业大哥”等事例。经核查,这些案例全部为假,整个直播根本不是实时互动,而是提前录好的“情景剧”。
特等奖系“零”中奖。执法人员发现,老师还会向付费的学员发送福利抽奖链接,“报名学员可抽苹果手机”,授课PPT页面上也写着“100% 中奖”,特等奖是最新款苹果手机。经调取抽奖程序后台数据,执法人员发现当事人在设置奖池时,“特等奖”的中奖概率设置为0。没有人能够获得这个特等奖。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八支队相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网络购买AI培训课程时,一定要理性看待宣传案例与收益承诺,切勿轻信商家宣传中展示的“学员高收益案例”;谨慎对待抽奖等促销手段,面对商家的抽奖、满减、赠品等促销活动,主动向商家核实有奖销售信息,包括奖项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奖品规格及数量等细节,避免踏入消费陷阱;强化维权意识与证据留存,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存商家微信群聊天记录、销售页面截图、交易凭证、合同协议等信息资料。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损,凭借有效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