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之滨蓝靛厂
1888年蓝靛厂火器营方位图
清代外火器营
蓝靛厂东邻长河,西靠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为曙光街道辖区。历史上蓝靛厂因种植和加工蓝靛而得名,是元明清三代皇帝乘船畅游玉泉山、西湖(清代扩建为昆明湖)的必经之路。明代于此处建有立马关帝庙、碧霞元君庙、清真寺,清代设圆明园护军镶蓝旗营和外火器营,致使这一带古刹庄严,营房林立,街衢富庶,“不下一大县”。
新世纪之初,蓝靛厂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拆迁改造,兴建世纪城居住区,现留有蓝靛厂、老营房、火器营等地名。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厚重的历史和乡土情怀依然扑面而来。
明代织染局在蓝靛厂特设外署
乾隆朝以后此地已不再种植蓝靛
蓝靛厂地区的繁华,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和其所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金初,为使供应漕运的高梁河水源更加丰沛,将玉泉山一带的泉流向南引入瓮山泊,瓮山泊即今昆明湖。元代因其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又称“西湖”或“西湖景”,然后开凿从瓮山泊通往高梁河上源的人工渠道,把西山水系引向东南,汇入太宁宫旁的白莲潭(今北海公园琼华岛和中海)。这条人工渠道就是自今颐和园南门环蓝靛厂东,再到今紫竹院湖,被称为“长河”的那条河道。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遣南方移民居住在西湖以东,在今海淀镇以北多泉的丹棱一带开辟稻田,贵戚、官僚也纷纷占地造园。众多的私家园林增添了这一带天然风景的人工点染,与玉泉山、西湖的景观连成一片。
从此蓝靛厂成为从西直门经长春桥去香山必经之地,也是明清两代去妙峰山进香的经行之地。明清帝王经长河去西湖也要经过这里,让“风烟里畔千条柳,十里清阴到玉泉”的西北郊风景区范围愈发向东扩大。
长河西临蓝靛厂,地洼水清,辖区多湿地,适于蓝草生长。明代织染局在蓝靛厂特设外署,安排靛户在当地种蓝,打造蓝靛。蓝靛也叫靛青,是一种植物染料,蓝靛厂由此而名。《明宫史》载:“(内织染局)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司冩字监工数十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縀疋绢帛之类,有外厂在朝阳门外澣濯袍服之所,又有蓝靛厂在都城之西,亦本局之外署也。”
内织染局设在皇城内,是为皇室服务的内官署,与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合称八局,即所谓四司、八局、十二监的二十四衙门之一。有文称蓝靛厂为外织染局,实误。
嘉靖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为征银两,田赋除漕粮外一律征银。对种植蓝草的靛户也采用合并征收银两的办法,每户合交银四两,待织染局用靛,再领银按市价采买。清朝改明代“内织染局”为“织染局”,蓝靛的种植与加工数量大为增加。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载:靛户,西顶蓝靛场四十名,大通桥十名,漷县三十名,沙窝场二十名。每名各给地二十四亩,岁征靛百斤共微靛万斤。雍正十年(1732年)奏准,官用西顶靛户地七亩七分,除靛三十五斤。每年见征靛九千九百六十五斤,除染丝应用外余靛由局照例每斤定价二分三厘,折银交广储司库。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定,所征干靛按每斤折银四分六厘征银,连同水靛共折征银三百零九两六钱九分五厘,交纳广储司银库;织染局用靛,由局向广储司领银按市价自行采买。此类靛户,由织染局招募民人顶补,各给印信照票一张。如因罪革退,即将官地、印票撤回,另行招募民人顶补。
清乾隆朝以后,因建镶蓝旗护军营和外火器营,当地已无蓝靛的种植和加工,但蓝靛厂的地名却一直保留下来。
“老营房”全称“镶蓝旗护军营”
驻军最多时达数千人
清末的地图中,在蓝靛厂西南标有“老营房”,原称“镶蓝旗护军营”,简称镶蓝旗营。镶蓝旗营建立四十九年后,在镶蓝旗营东部又建起外火器营。为与外火器营区分,当地人称镶蓝旗营为老营子,官话称老营房。
清雍正二年(1724年)扩建圆明园,为保护皇家园林安全,钦定专设八旗护军守卫。护军营选在京八旗官军和内务府三旗护军前往驻扎,合称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简称“圆明园护军营”。八旗护军额为5700多人,设营总八人,分别统领各方护军。内务府三旗护军营又称“包衣营”,满语“包衣”意为汉语“家”的意思,三旗指镶黄、正黄、正白三旗,负责掌守圆明园各宫门门禁,军额300余人。皇帝驻园来往,沿途派本园护军保卫。
镶蓝旗护军营驻扎在蓝靛厂西侧,《八旗册》载:“镶蓝旗营房在广仁宫西,护军参领等廊舍(廊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共六十五楹,护军校、护军等官房共一千四百八十五楹。”该营还设有小教场和箭亭。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加盖营房三百间,此时的镶蓝旗共有房产七百八十五间,建筑布局为棋盘式,营区外墙建筑呈圆形。营房内驻军连同家眷最多时可达数千人。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至光绪年间,镶蓝旗驻军日益减少。1911年辛亥革命后解散旗营,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形成较大的村落,称老营房村。新中国成立后在此设四季青老营房大队,后曾为紫竹院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1月因开发建设,老营房村被修建为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因这条街道横穿当年的老营房村,命名“老营房路”。在金源购物中心的西北角,今翠叠园南门西侧栅栏内,有棵120多年树龄的老槐树,这是老营房最东头院内留下的幸存遗物,每年开花时节都会给老居民带来许多情感记忆。
乾隆皇帝组建外火器营
《探清水河》唱的就是这段长河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管理火器营事务的蒙都统色布腾巴勒珠尔奏请乾隆皇帝,将满洲八旗中的火器营官兵集中迁到城外。
火器营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是朝廷为加强八旗军队的战斗力,特别组建的一支配有鸟枪和子母炮的专业部队,大衙门本设在北京东四牌楼以西。由于火器营士兵随同守城的八旗兵驻扎在城内四周,而操演的教场却在安定门外仰山洼,训练起来很不方便。经乾隆皇帝批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蓝靛厂东部另立营盘,拨八旗满洲、蒙古兵丁聚居一处集中训练。为区分此前内城的火器营,称东四的火器营为内火器营,外城蓝靛厂为外火器营。
外火器营的营盘在今曙光街道东北部,东至长河,西至宽街,南至蓝靛厂,北至北四环。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0.5公里。营区沿河而建,呈西北-东南走向,与西山健锐营、圆明园护卫营互为犄角,呈倒“品”字阵形,三者统称京旗外三营。到了光绪年间,官兵已经达到3845人。连同家属,共7000多人驻进了火器营,使得在蓝靛厂地区形成独特的旗营文化和满族民俗风情。
耳熟能详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便出自火器营,而这条清水河,指的就是从昆明湖向南途经火器营的那段长河。当时有歌谣唱道:火器营四角方,宫门对着六郎庄;外火器营像条船,清水河畔永不翻。
清乾隆年间,四川大、小金川土司叛乱,清廷命大学士阿桂督师征讨。选派蓝靛厂火器营数百名将士随军出征,宝小岔(又名文小搓)也在其内。为冲淡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宝小岔闲暇时以八角鼓伴奏,编唱民歌小曲为大家消遣,被兵士们戏称“岔曲”或 “小岔(搓)曲”。金川战役取得胜利,士兵们高唱“岔曲”,“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返回京城。《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文小搓者,外火器营人,曾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中所唱之单弦杂牌子及岔曲之祖也。”
民国初年,火器营自行解体。日本占领北平时期,营区北半部被强行拆除建成西郊机场官兵宿舍。1958年,外火器营营房北部正红旗、正白旗改建为空军学院。2002年1月,外火器营拆迁。
如今,火器营路与老营房路交会处的东北角留存有原火器营南门内、正黄旗界内的永山宅院。这是一座典型的满族高级官员的宅院,门外有上、下马石,门内为砖雕影壁。整个宅院有人物园林彩绘近三十幅,是火器营遗留的极少古建筑。民国时期,永山宅院主人移居,院落雇人看守。1949年建蓝靛厂小学。2012年,被海淀区文化委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现已修缮一新。
文并供图/王越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