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复杂性、关联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的一大亮点,是完善监测预警报告制度,为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法治保障。该法提出,国家建立健全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同时明确,建立监测哨点网络,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监测,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自此,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有了专门法律,对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始终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一部人类发展史可以说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无论是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1918年的“大流感”,还是本世纪初的“非典”和依然让人记忆犹新的新冠肺炎疫情,都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只有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织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依法科学应对,才能切实维护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复杂性、关联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重损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事件,如何预防和减少其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其危害,提高应对能力,规范应对活动,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是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中之重。
此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主要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现行法律制度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制度协调衔接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系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因此,制定实施专门法律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重大风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制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落实科学精准要求,统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形成制度合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的一大亮点,是完善监测预警报告制度,为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法治保障。该法提出,国家建立健全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同时明确,建立监测哨点网络,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监测,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该法进一步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明确报告内容和时限,以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报告方式,畅通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公众等的报告渠道。此外,该法还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细化了政府发布预警的程序和可以采取的预警措施。此举将为把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佳时机,争取战略主动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高效融合、反应灵敏、决策科学的组织指挥体系和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是提升指挥协调效率和能力,快速精准解决一线遇到的紧要问题的关键。该法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法律层面确定了采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范围等相适应的重要原则,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定盘星”。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增多。必须以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将有力有序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障。
(特约评论员)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