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自2008年破土而出,到今年正式迎来属于自己的“成人礼”。9月11日晚,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在蜂巢剧场开幕,一段精心编排的现代舞表演率先登场,舞者们用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诠释了戏剧艺术的无限可能。
开幕式当晚,一场跨越城市空间的“戏剧五重奏”在北京五座剧场同步鸣响。孟京辉的《夜色温柔》作为开幕大戏在蜂巢剧场为“茨威格三部曲”奏响终章,以冷冽诗性的舞台语言剖开欲望与恐惧;国话先锋剧场内,韦小六《去大同》借一列绿皮火车与AI的哲学对话,叩问工业文明深处的记忆与信仰;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中,华山、虓汉导演的《正在吃草的罗西南多》以轰鸣的电子音景和神经质的语流,撕裂数字时代的孤独与困局;老舍剧场迎来胡蝶、刘朝晖《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以温柔而勇敢的女性叙事达成与身体的和解;而鼓楼西剧场内,周可执导的《枕头人》则以悬疑为壳、寓言为核,在残酷中透出人性的微光。五部作品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跨时空交响,在同一时刻唤醒城市的戏剧神经,以艺术之名,照亮北京之夜。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作为北京市文联倾力打造的文化品牌,青戏节始终以‘包容、青春、活力”’为底色,不仅成为每年金秋青年人的艺术盛会,更成为首都文化版图中一道充满创造力的风景线。”艺术总监孟京辉回顾了青戏节十八年历程并介绍了本届亮点,现场播放了浓缩历年珍贵瞬间的纪念视频。通过云端连线,国内外戏剧工作者实时互动,彼此致意。随后,青年导演代表们上台读诗,诉说对舞台的炽热初心。
十八年来,这片舞台已悄然成为中国当代戏剧最具活力的孵化器。它不仅见证了559部青年戏剧作品的诞生,更陪伴了近3000名青年戏剧人从这里起步、成长。李建军、王翀、陈明昊、邵泽辉、杨婷、李凝、孙晓星、丁一滕……这一连串如今在中国戏剧界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在这个舞台上留下早期创作的烙印。如今,青戏节的影响力也跨越国界,创办至今累计推出世界各地青年戏剧艺术家的作品500余部,包括英、法、德、意、俄、美、日等20个国家的90余部优秀作品。同时,中国优秀戏剧作品也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舞台,有32部优秀青年戏剧作品在各大国际戏剧节参加展演,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德国柏林戏剧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演出场次达600余场。
本届青戏节共设“戏剧在场”“戏剧在线”“戏剧在读”“戏剧在谈”“戏剧在案”五个单元,集中呈现20部国内外优质剧作、6组数字戏剧新作、1场国际放映、2组影像、舞蹈、表演艺术专业工作坊、6部原创剧本读剧表演及2场论坛活动。即将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先锋剧场、鼓楼西剧场、蜂巢剧场、老舍剧场、中间剧场、莫须有工厂、Space17剧场等多元表演空间展开。
其中“戏剧在场”单元将在未来一个多月内上演20部作品,题材涵盖身体叙事、社会寓言、历史重构、女性独角戏、跨文化改编等,展现出青年戏剧人宽阔的视野和锐利的表达。青年创作者们用戏剧作为媒介,切入现实肌理,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现代关怀的时代群像,如韦小六的《去大同》,华山、虓汉的《正在吃草的罗西南多》等。另一批创作者则大胆突破传统剧场的叙事框架,以身体、空间与多重媒介作为探索的武器,开辟出全新的表达维度,如胡蝶、刘朝晖的《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德国导演巴巴克·拉德梅尔的《爱与和平》等。更有一系列作品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展开跨文化对话,如挪威导演托姆德·卡尔森改编自中国唐代传奇的《枕中记》,韩国导演林度完以朝鲜时代为背景重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等。陈曦导演、改编自黑塞名著的《荒原狼》,杨韵可导演、植根于东方神话的寓言式作品《拍案司马》等,则让经典文学与历史文本在当代剧场中焕发新生。
在“放映”单元,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阿莱布的纪录片《北京特别篇:九种舞蹈中的青年》将亮相。这部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合作制作的系列短片,以九部独立的影像肖像,细腻描绘了生活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舞者群像。每一部短片都将城市空间作为舞台,呈现一场独特的现场舞蹈,并让青年舞者亲自讲述他们的经历与思考。今年全新设立的“DT计划”,致力于探索科技、人工智能、多媒体与戏剧的融合。8月,来自不同领域的25位年轻创造者,带着代码、算法和社会观察,跨域而来。12天的共创,诞生了6部数字戏剧新芽,使科技与艺术在舞台上温柔握手。“工作坊”单元则为广大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与国际艺术家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戏剧在读”聚焦当代命题,六部新作从亲密关系到记忆AI,用剧本围读探讨时代痛点。“戏剧在谈”以两场论坛回溯十八载历程,两场论坛分别以“自我表达与观众接受”“我们的青戏节”为主题,由剧评人朱凝和导演孙晓星主持,联动多位创作者展开讨论。
从北京出发,走向世界——青戏节用十八年时间,构筑起一个连接本土与国际、青年与未来的戏剧共同体,持续为中国戏剧注入蓬勃的生命力。从线下到云端,从观看到参与,青戏节正以数字化转型重构戏剧与人的连接方式,让戏剧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青年文化生活方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