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年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开幕式举行。会上,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完成战略签约,并正式启动建设。海淀区、房山区分别锚定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赛道,推动高校与区域发展紧密融合。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转移转化中心(北京)落户海淀。中心以中关村学院区域、东升三期区域和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区域为核心节点,有机串联海淀区人工智能要素资源,形成“三点协同、全域联动”的空间格局。中关村学院区域,以AI北纬社区为核心,建设区域中心总部,配备办公、展厅、孵化空间等,打造北部创新生态圈。首期开放6万平方米,提供早期孵化、企业服务、算力赋能、产业链接等功能,对入驻项目提供最高不超过3年免租,对AI人才提供千套公寓五折优惠等政策。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区域,将建设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中心,承担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营、成果展示发布等职能,构建“线上智能+线下实体”双轮驱动体系。东升三期区域,毗邻清华、北大等高校,规划建设高校会客厅和拓展孵化器,提供合作洽谈与办公空间。目前已挂牌具身智能创新孵化产业园,落地全国首个高端数据标注示范基地,为转移转化中心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
中心构建“1+N+X”的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区域中心作为主体平台和核心抓手,统筹联动教育部、北京市和海淀区各级政策资源,链接清华、北大等高校,智源等新型研发机构,奇绩创坛等创新平台,北航、中国科学院等概念验证中心,以及中科创星、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在内的“N”个高能级生态共建方,并根据各方需求精准匹配政策、空间、资金、服务等“X”类资源支持,构建服务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体系,全面赋能人工智能领域的成果转移转化。
海淀区还整合部市政策资源,拟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涵盖算力补贴、高质量孵化器与人才保障等,为中心项目提供精准扶持。建设专属算力实验室,为高校项目提供算力赋能。在资金方面,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三期(规模100亿元)已到位,将优先投资中心项目。同时,建立拨投联动机制,并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项目全周期发展。据介绍,海淀区今年深入推进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与中关村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等重点机构开展深度对接,联络站设立工作正在有序筹备中,已挖掘项目近2100个,其中有40个项目已落地注册企业。
全国高校绿色能源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落户房山,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焦绿色能源领域的区域中心。该中心将聚焦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以重点产业为牵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该中心选址良乡大学城与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规划面积近70万平方米,其中起步区约30万平方米,拓展区规划新建40万平方米。房山区已出台3项支持政策,涵盖企业培育、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场景开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人才方面制定“聚源计划”2.0版,按照“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骨干人才”三类分别予以支持,构建从“安居”到“乐业”再到“出彩”的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
据介绍,全国高校绿色能源中心将在建设空间载体、成立实体化运营机构、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通成果“挖掘、筛选、验证、孵化、培育、应用”全链条,推动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加速集聚。未来全国高校绿色能源中心将以“全国成果在房山转化,转化成果服务全国”为目标,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困局提供“房山答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