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了一段“骨胶水”效果的演示视频。视频中专家将切断的两截猪骨,用“骨胶水”黏在一起,随后用铁锤敲打连接处,始终无法将两截猪骨敲开。视频中专家表示,此类“骨胶水”可以应用于骨科手术中,未来有望在部分情况下替代钢板、螺钉。这段视频引发了网友热议,截至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稿时,视频点赞量已超6.8万次。
9月11日,“骨胶水”的研发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副主任向北青报记者表示,此前他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现一些遭遇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其碎骨十分难以处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也需要在术中耗费数个小时来固定碎骨片,效果却常不尽如人意。当时他就梦想未来可以发明一种能够黏合碎骨的方法,也一直把这个梦想记在心上。
林贤丰表示,他的老家是浙江温州,有一次他回家探亲时,发现一处桥墩底部附着着一层牡蛎,虽然被风浪冲刷,但仍能和混凝土桥墩牢固结合在一起。这给他带来了启发。“我们是否能利用类似的原理,在人体内来黏合骨头。”
林贤丰说,实际上,人类的骨头中的钙质是可以和胶原上的特殊分子发生矿化沉积的,而通过研究,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发现牡蛎产生的黏液中也有此类分子,通过形成类似的沉积,可以帮助黏合人类的骨头。虽然原理掌握了,但如何调配出最合适的“骨胶水”配方,仍是一个挑战。为此,研究团队先后进行了50多种配方迭代,进行了数百次测试优化,并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解决了血液环境黏合性、手术操作便捷性等诸多关键难题。
据介绍,此次研发的“骨胶水”可以在血液浸润的湿性生理环境下,实现2、3分钟内的强效黏合。“骨胶水”还可以实现完全生物降解,在6个月后就会随着骨头愈合而自然吸收,从而免受二次手术之苦。
研发成功后,团队成员将这款“骨胶水”命名为“骨02”。林贤丰说,在研发阶段,大家都一直用“骨胶水”这个朴素的名字来指代研究对象,在正式命名时,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这款“骨胶水”,团队成员想到了“骨02”这个名字,因为在研发人员心中,这款“骨胶水”的黏合性与人们常用的502胶水有相似之处,因此取了胶水的“谐音梗”。他坦言,取了这个名字后,很多人会询问是否存在“骨01”。“如果说‘骨01’的话,它应该是存在于我们从实验室到转化平台所进行的反复测试之中。只有最终技术成熟的‘骨02’,才会被我们放心地投入到临床。” 林贤丰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介绍,“骨02”已在全国各中心150余例受试病例中进行了验证。有一次,一位年轻工人因外伤导致腕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传统治疗方案需大切口植入钢板螺钉,不仅创伤大、存在肌腱粘连或神经损伤风险,且需术后一年通过二次手术取出钢板螺钉。而通过应用“骨02”,团队仅通过一个微创切口注入“胶水”材料,短短3分钟内即完成了粉碎骨块的黏合固定。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邵逸夫医院骨科教授,“骨02”研制团队牵头人范顺武表示,目前团队正积极准备骨胶水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工作,争取早日上市,为再生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临床突破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思维。”范顺武教授说。牡蛎固骨这个看似天马行空设想的科学落地,正是中国科学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激发创新活力、突破核心技术的缩影。
实习生 许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