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海清:如果表演是一场游戏,我想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1 19:31

战火囚徒、死亡凝视……消失在黑暗里的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们,让黎明有了颜色,而海清作为唯一的女演员,也以那条柔软的波点裙让这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巨作有了颜色,如果《死无葬身之地》是黑色的,那么海清的那句“我愿,活着”则是明媚的。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全新阵容重排《死无葬身之地》纪念这一重要时刻。20多年后重回话剧舞台,海清要的不多,“如果表演是一场游戏,我想赢,但赢的不是他人的赞美和掌声,而是自己的敞开与真诚。”

再抽象,最终还是要演人

9月8日,海清发文:上海见,配图是一张她在合成首日走过法兰西旗帜的照片,剧中,她是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吕茜,是唯一的女性,都说萨特的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话剧剧本的范畴,强烈的哲学意图渗透,战斗性的文字,但听起来有些抽象的主义或流派,海清称最终还是要演人,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其他男性角色都有很多的理性输出,但吕茜则承载了全剧的情感叙事”,在海清看来,“这个戏看似在讲死亡,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面对死亡,每个人死亡的方式也不一样,时间也不知道,这个命题始终贯穿,但这个戏反推的是到底该怎么活着。我的理解可能非常肤浅,这部戏是对生的极大尊重,只有活好每一天才有勇气面对死亡,还没有好好活,怎么可能有勇气去死?死亡的时候会有无数的遗憾、无数的恐惧、无数的担忧、无数的自私,可当你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无憾,死亡也无法影响你。”

这段时间,海清与《死无葬身之地》的渊源已经反复被提及,这出1997年她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后来北京看的第一出话剧,曾经在剧场内狠狠暴击了她,剧本、表演甚至小剧场的体验,都是她一个大一的新生此前未曾触及的。当年同样被震撼的还有海清的师哥、如今也同样在这个剧组的邢佳栋。虽然当年看戏的细节到今天已经模糊甚至淡忘了,但海清说,“我如果编点什么,好像挺有意思,可事实是我真的不记得了,不过因为那一次我今天演了这出戏,这是真的!如果没有20多年前那天的观看,我今天可能也不会进入到这个角色。”

微信图片_20250911192152_看图王.jpg

真诚地看到自己是个笨小孩

海清不否认这些年有一些话剧找到她,“不是觉得那些戏不好,就是没有那么喜欢,这个戏跟我的缘分确实比较深,这也是一部无论对观众还是演员来说都后劲特别大的戏。所以说我的戏剧启蒙还是挺正的。”于是,带着当年看戏时留下的一堆问号,海清走进了排练场,建组第一天,海清跟导演说,我当年真的是有些地方没看明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6个人凭什么决定一个14岁少年的生命,即便我演的是他的姐姐,我也没有这个权利。

整个排练演出,也是海清逐渐解惑的过程,“排这个戏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自己更加敞开,以前更多的时候会抱着自己之前的理解,甚至像扶手一样抓住。但这次会让我的自我认知不再固化,就像用不同形状的容器盛水,水就可以变成方的或者圆的。在未来的创作,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样的心态,更加安静地听见对方的声音,其实我们常常很难听到对方的声音,来自对手的需要,来自导演的要求,或者来自自己对自己的禁锢,而这次进入排练场,我就一点点被打破,这也正是演员跟导演之间很奇妙的那种碰撞。”

当包括这出戏的原排“大神”冯宪珍在内的所有人都在鼓励海清,说“你一定行”的时候,海清内心其实并不太相信自己。

“那个时候我对结果并没有预判,但我内心就是想赢,我把表演当作一场‘游戏’,我要在这个‘游戏’里赢,不赢我就不会来了。但我想赢的不是他人的赞美和掌声,是对自己的改造,别人评价的高低,对我来说不是太重要,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哪些你做到了,哪些你屈服了,哪些你放弃了,哪些你坚持了,哪些你又跨越了,只有自己最清楚。真正的进步是我从没有如此敞开过,如此真诚过,我真诚地看到自己就是一个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的笨小孩。”海清说。

三个人的陪伴

开始排练的那一周,被海清称作“至暗时刻”,她常常在梦里梦到杀人的剧情,“我平时睡眠非常好,喝完咖啡都能睡,就连每天来剧场的路上都能睡一觉,可那段时间吃安眠药都睡不着。”

而这段煎熬的过程,三个人的陪伴让她最为受益。第一位无疑是导演查明哲。

“说实话,我跟冯老师没有办法比,不是假谦虚,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我也深知这个戏的难,但我不知道它这么难,所以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太艰难了。开始排练那个阶段的煎熬和崩溃让海清有些不堪回首,“那时我觉得自己哪哪都是多余的,腿是多余的,不知道该怎么站,俩胳膊是多余的,戴着手铐不知道该怎么放,脑袋也是多余的,不知道往哪看,整个人非常狼狈。导演基本就是从中午一直骂到夜里,我甚至都已经习惯了,不骂都感觉不太正常,但我就是脸皮厚。我知道导演骂我绝对是为我好,有几次导演生气地说,我说了那么多遍,你怎么就记不住,我说导演我脑子能理解,但我的肉身一时还做不到。虽然整天挨骂,但排练的每一天,大家都很快乐。”

第二个人是冯宪珍,她无疑是海清的“贵人”。从排练到演出,冯宪珍先后五次到现场,海清说自己能开窍也是冯老师点拨的。冯宪珍一句“吕茜是一个特别倔强的女孩”,像榔头一样敲开了海清,“吕茜的单纯浓烈我要紧紧抓住,即便是一句‘走开’,也要有态度。”从一句一句教唱歌到手把手走调度,哪怕是一个停顿,看连排时,冯宪珍看到问题就随手记在手机上,带观众彩排前,更是给海清抠戏抠了两个多小时,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示范。

被强奸那场,原本的调度海清有些不舒服,冯宪珍一个简单的摇头设计就解决了她之前的困惑。排练的每一天,海清都把当天的排练视频发给冯宪珍,每天她们也都会语音沟通。那段时间,海清每天也像学生回课一样,用她的话说,“冯老师就像是我的一个贼牛的靠山和私教。她非常爱这个角色,又希望我能继续演好,所以把自己的理解毫无保留地给了我。”有一天导演查明哲说,“你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海清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有高度,我还没有这个高度,我是巨人手把手托起来的。”

而第三个助力她的人就是被她时常挂在嘴边、称为“师哥”的邢佳栋。刚进剧组时,海清三天的时间掉了4斤,焦虑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有空就赶紧看词。“虽然之前在家做了功课,但到了现场重新调整了之后,强度还是太大了,每天都是懵圈的状态。佳栋哥那个时候看我太可怜了,有一天他跟我说,台词要一句一句理解,琢磨它背后的意思,就像犁地,深深地犁一遍就有痕迹了,一句话我就明白了。一场下来,他也会及时给我反馈,这种积极敞开的状态,我很享受。佳栋哥就像我表演上的小尺子,我们甚至在台上有这样的默契,如果我没走到位,他会捏一下我的左胳膊提醒我,查查(查文浩)会在右边推我一下,把我轻推到位,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那一刻你知道我心里面有多开心吗,我深深地感觉到我被伙伴们包围着,那是一种被爱着的感觉。”有一天海清在台上漏了一句词儿,她觉得天都要塌了,“我一下就懵了,但查查轻轻地就把它‘捡’起来了,没有人看出来。”

每天,犁一遍地

除了与《死无葬身之地》的渊源,牵引海清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归舞台的恐怕还有身为南京人对战争和屠戮的那种感同身受,“那段88年前的历史,是我的故乡金陵的城殇,我的祖上家人就经历过大屠杀,对于当年的颠沛流离和朝不保夕,对于战争的荒谬,对于今天的和平,作为这个城市的人更多一分警醒和共情。”

演出的每一天,海清很早就会到化妆间,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她从合成期间就在剧院附近租住了酒店,最后一场演出前,她才松了口气:今天终于可以回家了。两个月后,《死无葬身之地》将再度启程奔赴上海国际艺术节,而海清为了维持状态,已经准备每天用一个多小时把台词打一遍卡,而演出期间,她则是每天上午下午都会各打一遍卡,“像佳栋哥说的,每天犁一遍地。”海清的儿子看完戏后跟她说,“看这部戏就像是看书”,而她也果真如看书一样每天都会温故台词,“80年前的台词今天依然不过时,萨特笔下,地铁是满的,餐馆是满的,全世界都是满的,我成了多余的,我想今天城市中的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他的文字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供图/中国国家话剧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艺评|呈现人在绝境中的选择 而非绝境本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2
焕新阵容重返《死无葬身之地》 舞台依然是安身立命之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4
观演|国话重排萨特经典剧作《死无葬身之地》 将于9月初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1
田沁鑫:海清是有艺术追求的青年艺术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0
国家话剧院8部力作回望弦歌不辍的烽火岁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7
专访|《我本是高山》上映 海清:感受张桂梅闪闪发光的真实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8
《我本是高山》发布“高山仰止”特辑 海清拜访张桂梅校长感受信念的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海清自爆罹患怪病,三度想退圈
羊城晚报 2023-02-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