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以下简称《看遍中国博物馆》)一书,上市未足两月即加印2次,市场热度稳健上升态势明显。
文字深入浅出,全文搭配彩图,生僻字标注读音;细数玉器、瓷器、青铜器、漆器、金银器、车马、服饰、家具、古建筑背后的门道,致力于对九大文物品类做全局性、系统性科普——“一本书讲透看文物之门道”,《看遍中国博物馆》有志于斯。
有观察显示,中国民间“文博热”,2019年起渐次溢出“小众爱好者”圈层,越来越成为国人消闲、学习、育儿时首选的方式之一。《看遍中国博物馆》适时而出,80多万字、近1000张彩图,解锁中国6833家博物馆观看密码,既是知识手册,更是博物馆打卡指南、导览手册,吸睛点满满。上市一周即位列京东和当当艺术类新书周榜第一,入围中国好书7月榜,被中信书店和蔚蓝时代机场店重点推荐。
该书编著者杨学涛,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资深媒体人、知名科普博主,其账号“北大老杨说文博”系统科普文物、传统建筑、中国文化符号及宗教艺术等内容多年,“这本书是他多年从事文博科普工作的积累与汇总,既适合渴望了解文物知识的青少年,也适合对博物馆有兴趣的成年人阅读。”向熹(暨南大学讲座教授、博导,时间网络董事长,博物馆数字化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如此评价。
全书近千幅彩图,则由“一本书文化”担当。成立于2020年的它,有上百种图书插画创作经验,风格多样,广受喜爱。
“全中国有六千多座博物馆,大众如何能迅速看遍博物馆并了解重要文物?这需要一本通俗简洁、具有导览性质的图书襄助。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原总编辑,现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承雍认为《看遍中国博物馆》堪担此任,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与人类历史相处共存的文物,以历史遗存润泽当代生活。”
“今天我们看到的文物,绝非已经死去的陈迹,而是大音希声的时间胶囊。这本书如同一把解锁时间胶囊的钥匙,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深厚的学识化约为通俗的语言,将文物背后三才交融的神思及波澜起伏的历史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博物馆和文物的故事集,还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当代读者的一次倾诉。”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吴洋如是说。
“到一座城市旅游,有两个地方必去:一是博物馆,二是菜市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就是文化,“土”就是物产。这两个地方去过,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就大抵不陌生了。走读天下城市是读书人一生的梦想,让我们带上这本书去旅行,让博物馆成为旅途中最具乐趣与亮点的必选项目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会长、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施珏郑重推荐《看遍中国博物馆》一书。
全书共分为10章,每个章节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文物知识,同时搭配写实风格的文物图片,为读者构建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的知识框架。本书适合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同时也可成为从事文创设计、游戏原画设计、插画设计、影视编剧以及文学创作等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文/吴菲
资料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