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遏制“网络烂梗进校园”需形成家校社合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9 16:34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视频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位历史老师发现班上学生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得知该词已异化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用语后,立即在班级开展了针对性教育。她用“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的传统伦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疾病名称作为攻击性语言的严重问题。这种将个案处理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展现了当代教师面对网络文化冲击时的教育智慧。

这位班主任的教育实践之所以获得网友一致好评,在于其处理方式的三个鲜明特点。首先是专业视角的文化溯源。她以历史教师的身份,从“唐人街”这一中华文化符号的本义出发,对比网络用语对词语的扭曲异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参照系。其次是道德层面的价值升华,不是简单禁止行为,而是通过“三不笑”的传统伦理,让学生理解语言暴力背后的道德失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共情能力,通过讨论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处境,引导学生跳出自我中心,学会尊重特殊群体。这种教育方式既维护了被嘲笑学生的尊严,又让使用不当语言的学生心服口服。

然而,要根治网络烂梗对青少年的侵蚀,仅靠校园教育远远不够。当前网络语言的传播呈现典型的“三重变异”路径:社交平台的戏谑化使用是源头,短视频、游戏等高频场景加速扩散,最终渗透进校园日常交流。这种传播特性决定了治理必须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

家庭作为语言习得的第一环境,若家长将网络烂梗当作幽默谈资,实则是为错误示范背书;社交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机制,持续为这些低俗内容提供传播温床;而商业资本对流量的追逐,更助推了歧视性语言的病毒式传播。一项媒体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忧网络烂梗泛滥会导致青少年语言能力退化,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当表达越来越依赖空洞的网络热梗时,语言的内涵正在被掏空,更可怕的是,某些充满暴戾气息的网络语言可能成为滋生极端行为的温床。

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教育系统应当建立分层干预机制:小学阶段通过情景剧、绘本培养语言敏感性;中学开设网络语言辨析课程;大学将媒介素养纳入通识教育,形成全学段覆盖的教育链条。家庭需要建立语言净化机制,家长既要主动筛查子女接触的娱乐内容,更要杜绝将歧视性语言作为家庭谈资,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语言公约”、开展经典共读等方式重塑健康对话模式。网络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优化推荐算法减少低俗内容曝光,建立青少年专属的内容审核通道,对异化文化含义的梗进行限流或标注,同时开发AI识别系统实时拦截歧视性用语。

重庆这位班主任的案例启示我们,净化青少年的语言环境需要构筑立体防线。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语言文明的守护者,当每个家庭都重视健康语言的培养,当网络平台都能设置伦理过滤器,我们才能有效抵御网络烂梗的侵袭。这既是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更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空间的社会责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家校社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年轻一代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既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又坚守语言文明的底线,成为真正“会说话”的新时代公民。

文/王志顺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谨防网络“烂梗”风行校园
南方日报 2025-09-10
“12355为青春护航”进校园 科学助力考生减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06
别让网络“黑话”“梗”住青少年成长
人民网 2025-05-15
大学生“玩梗”调查:超六成受访者期待积极有趣的“梗文化”
中国青年报 2024-11-11
北青快评 | 莫让网络黑话“带坏”未成年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6
小学生用“栓”字组词“栓Q”,网络黑话“入侵”校园应警惕
法治日报 2024-11-06
家校社联动 科普进校园,八宝山街道点燃少年航天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1
求助!孩子说的“黑话”都什么意思啊
首都教育 2024-10-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