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通过系统后台定位,充电服务人员指挥移动充电车精准抵达新能源汽车旁,拨通车主电话,远程开启充电口,插入充电枪——这一系列操作完成后,一辆新能源汽车便开始“享用”它的“外卖大餐”。当前,类似的“上门送电”服务正在多地兴起。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充电需求呈现爆发态势。然而,不少老旧小区受限于电力容量、停车资源与物业管理,难以建设私人充电桩;公共充电桩也存在布局不均衡、排队时间长、位置难找等问题,车主“续航焦虑”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移动充电服务应运而生,有效弥补了固定充电设施的不足,实现了从“人找电”到“电找人”的服务转变,不仅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城市充电网络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其他地方“抄作业”。
移动充电服务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按需配送。用户无需专程寻找充电桩,也不必耗时等待,只需通过手机App预约,即可享受“送电上门”。这种类似外卖的服务模式,不但显著降低了用户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也在更深层次上重构了能源服务的供给方式,实现了资源的动态优化与高效配置。尤其许多服务选择在夜间居民区运营,充分利用电网低谷时段电能补给,既能缓解高峰用电压力,又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失为多赢的创新举措。
从行业视角看,移动充电车作为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快速响应、灵活调度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应对突发性或季节性充电高峰,可有效缓解公路服务区因固定桩不足导致的拥堵。这一块儿应用场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新兴服务,新能源车移动充电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经济可行性问题。目前不少企业仍按固定桩标准收费甚至提供补贴,未来需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其次是安全与规范问题。由于移动充电车属于特种作业车辆,其设备安全标准、作业流程、应急救援等均需明确规范。此外,路权分配、临时停车、电力接入等配套政策也亟待完善。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移动充电服务极有可能陷入野蛮生长的无序状态。
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团体标准或行业指南,覆盖设备技术、服务流程、安全管理与人员资质等方面,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可考虑将其纳入城市充电网络整体规划,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如运营补贴、专用停车位、临时路权许可等,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企业亦应持续优化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比如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智能需求预测、车辆调度与路径规划,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响应速度。在服务模式上,也可推出会员制、套餐包等多样化选择,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
从更宏观层面看,移动充电服务的兴起反映了数字经济与传统能源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平台化、智能化的调度与管理,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与资源优化,这不仅为充电服务创新提供了样本,也为整个能源服务领域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移动充电服务有望成为城市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固定充电设施协同互补、融合发展。我们应乐见“充电叫外卖”模式的成长,在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智能用电体验的同时,也为城市绿色交通持续注入新活力。
文/张智全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