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李开元首部历史文化随笔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8 15:15

近日,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李开元教授的首部历史随笔《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中,李开元以“师法司马迁,打通文史哲”为“终身之志”,在书中忆恩师与往昔,谈读书和历史实践,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还讲述了他尝试跨界影视和创作《秦崩》《楚亡》《汉兴》复活型历史叙事三部曲的心路历程……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一书名“暗喻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是本书之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的学术人生、研究感悟与创作历程。

历史在科学和艺术之间

如果太史公司马迁穿越到高校历史系求职,递交著述《太史公书》,会得到什么样的职位?历史叙事与历史理论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新史料不断被发现的今天,历史应由谁如何书写?这些都是李开元贯穿本书的思考。须知,历史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李开元曾师从田余庆、西嶋定生等史学大家,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以《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奠定学术根基,又通过《秦崩》《楚亡》《汉兴》等“复活型历史叙事系列”进行自己的历史书写实践。

李开元多年来始终不断思考何为历史学的问题。书中,他多次强调“历史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观点,强调历史研究的双重性,即“科学般的历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历史学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结论:历史学,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就内容而言,历史学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母体;就方法而言,历史学游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就未来而言,历史学包含了各种非虚构的巨大空间。这种史学观点,在书中不仅体现为理论探讨,也体现在他的研究与写作之中。

研究与叙事并重,是承载历史学的两个车轮

在书中,李开元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史学大家邓广铭先生的交往。在总结邓先生的学术成就时,他说到:“研究与叙事并重——邓氏史学的这个特点,完整地体现了历史学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的基本精神。”李开元自己也极为认同研究与叙事并重,他认为研究与叙事,是承载历史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叙事,接近于艺术,追求美;研究接近于科学,追求真;历史叙事,是在研究基础上的叙事,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

在《告别就实》一文中,李开元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与写作历程,预告了退休开启的新生活。“三十八年的学术生涯,都在渴求宣泄的出口,争相求现于笔端纸上。我希望可以一年一本书,著述与年龄共生,学术生涯与自然寿命同长。”

重返研究历史与书写历史的传统

2000年博士论文《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而让更多读者知道李开元,却是他的历史叙事作品。本书中,收录了李开元多篇用诙谐调侃的文字表现深沉严肃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关注历史学的本质、要素、时间观念,探讨史真、史料与史著的关系,表达对历史叙事的看法。

他认为:“历史叙事,是历史学的源头活水,不分古今中外。历史叙事,基于史料推想史真,构筑史实写成史著,完全排斥虚构和编造,正是非虚构。从而,我们可以说,历史叙事与非虚构历史写作是同义词。在古典史学时代,非虚构历史写作就在历史叙事中,从来不曾成为话题。”而非虚构历史写作成为话题,就是近代以来,历史学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而出现重大转型,问题研究成为学科的主流范式,论文论著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历史规律成为终极目标。在这种重大的转向中,历史叙事被边缘化,逐渐被排斥出主流。

本书中收录了多篇与作者的“历史叙事三部曲”等非虚构历史写作相关的文章及访谈,这些文章涉及三部曲的写作思路、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在此之外,作者更加强调的是,叙事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史学家要重新担负起书写历史的责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填补早期秦文明通史著述之缺环 《大秦长歌》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0
陈歆耕新著《稷下先生》首发聚焦中国历史文化的“巅峰时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2
历史|揭开历史的面纱,探索英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3
《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分享会,学者讲述许倬云的其人其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9
历史|何以1831年的伦敦满城皆谈何鲁?这一医疗事件对近代全球化进程有什么影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历史|史景迁《王氏之死》再版上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亦是史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4
历史|王汎森先生《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简体版首次问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历史|著名历史学者孟宪实,30年丝路研究成果汇集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最新评论